hi,小慕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
第1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23日 ~ 2025年06月29日
学时安排: 2
进行至第6周,共14周 已有 478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84)
spContent=欢迎搭乘本次时光列车,本次旅程将带你穿越千年,领略华夏文明在盛夏时光中的枝繁叶茂与源远流长。如果你深刻体会了中华文明在近代中国时代困境中的落寞与孤寂,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带来的希冀与曙光,那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何以及如何重新迎来了文化自信的春天。
欢迎搭乘本次时光列车,本次旅程将带你穿越千年,领略华夏文明在盛夏时光中的枝繁叶茂与源远流长。如果你深刻体会了中华文明在近代中国时代困境中的落寞与孤寂,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带来的希冀与曙光,那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为何以及如何重新迎来了文化自信的春天。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依托,是该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历史轨迹、理论渊源、实践探索以及当代启示的逻辑思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放置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从中找出后五四时代文化建设的独特使命,并在深度解读文化自信重新生成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重建的具体路径。本课程意在引导学习者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使学习者对近代中国文化自信养成的理论渊源和构建路径有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古为今用,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一元与多维、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

授课目标

  总体目标: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能力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知识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理解并掌握近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嬗变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理论渊源和构建路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独特的文化建设内涵和建设使命,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重建的现代启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力。

  能力目标: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研判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课程大纲
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与近代挑战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以及中华文明曾经面临的近代挑战。
1.1 文化自信的底气:造纸术的发明与播迁
1.2 文化自信的底气:辉煌灿烂的华夏历史文明
1.3 文化自信的式微: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与礼仪之争
1.4 文化自信的式微:两种异质文明的碰撞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对近代中西文化关系以及文化抉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1 新旧交锋的现代化征程:由器物而制度
2.2 新旧交锋的现代化征程:由制度而精神
2.3 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与抉择
2.4 中西文化再比较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文化抉择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话语体系的引入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看到,唯物史观是指引近代国人跳出古今中西文化选择陷阱的重要因素,是近代国人开始重塑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3.1 甲午战争前的中西文化论争: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3.2 甲午战争后的中西文化论争:维新派的进化论思潮
3.3 中国近代“古今中西”论争的历史命运
文化抉择的理论渊源:对单一直系线性进化论的反思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认识到,对单一线性进化论的反思,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人摆脱了对中西文化优劣的价值判断,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扫清了理论障碍。
4.1 甲午战争前的中西文化论争: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4.2 甲午战争后的中西文化论争:维新派的进化论思潮
4.3 中国近代“古今中西”论争的历史命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的生成与重建
课时目标:本章将从实践的角度,继续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生成与重建的具体路径,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之间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知。
5.1 新文化运动时期:从反传统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
5.2 大革命时期:超越传统文化,创建革命新文化
5.3 五四精神继承与扬弃:新启蒙运动与新文化的重建
5.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自信生成与重建的现代启示
课时目标:前五章我们共同学习了近代国人文化自信力嬗变的历史轨迹,以及近代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的现实需要、理论渊源和实践探索,本章将继续探讨近代中国文化抉择的当代启示。
6.1 正确理解文化的一元与多维,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6.2 科学对待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近代中国文化的抉择是意识形态的抉择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1 近代中国文化的抉择是意识形态的抉择(上)
7.2 近代中国文化的抉择是意识形态的抉择(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通识类课程,只需对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定了解即可。

参考资料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4.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演变的反思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5.蒋桂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0.

常见问题

1. 本学期设有单元测验、作业、课程讨论,其中单元测验占比20%,作业占比20%,课程讨论占比20%,结课考试占40%。综合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2. 单元测验和作业,建议大家学完一章做一章,以免错过而影响成绩。

3. 请确保参与课程讨论的数量和质量:满分标准是在“课程讨论区”中回复的数量达到24个(可以通过跟帖或互评等方式实现)。

4. 请把昵称修改为“学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并在“个人中心”绑定常用邮箱以便及时收到课程公告。

河南理工大学
10 位授课老师
张秀丽

张秀丽

副教授

曹中秋

曹中秋

教授

蒋桂芳

蒋桂芳

教授

推荐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翁恺

892989人参加

哲学问题

章雪富

142987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进阶

翁恺

76314人参加

唐诗经典CAP

胡可先

78847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