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分享
spContent=众所周知,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在土木工程界,有这样一个汉字,它的起源并不久远,距今不过短短60多年,这个字就是由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的——“砼”。“砼”字拆开为“人工石”,意指“混凝土”,即“人工合成的石头,混凝土坚硬如石”。 地球村上由混凝土材料建造的结构数不胜数,直通云霄的摩天大厦、飞架南北的跨海大桥、穿山入海似蛟龙的隧道、截河拦水如城墙的大坝,还有我们身边温馨舒适的住宅、宽敞明亮的教室、菜品丰盛的食堂、书香四溢的图书馆、甚至夕阳照耀下悠闲漫步的那座小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混凝土结构的丛林中。 那么,混凝土材料如何从“毫无缚鸡之力”的流态物质变得坚硬如石?如何与钢筋一起协同工作承受各种作用?怎样才能设计出既可靠又经济的混凝土结构?又如何保证混凝土结构不产生明显裂缝和过大变形呢?《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将为你一一解惑。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特点是专业性、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主要讲述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方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构件分析与设计能力,立足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且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本课程主要学习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计算及配筋构造等,具体包括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构件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的性能分析、设计计算和配筋构造等,要逐步学习综合考虑安全、经济、适用、耐久以及便于施工等因素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设计时需考虑的各种主要荷载,并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可靠度原理和满足可靠度要求的结构设计方法;理解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结构构件受力分析、设计及绘制结构构件施工图等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采用六环进阶式混合教学,将线上自学、线下研学、实践操作糅合为一体,强化教师主导下学生在教学各环节的自主参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等,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确立正确的结构设计理念,养成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掌握不同类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破坏类型和破坏特征,具备对混凝土基本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本专业的关系,提升专业使命感,培养科学思维、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课程目标2: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本原理,包括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基本构件的计算分析方法、构造要求等,具备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裂缝和变形进行验算及分析的能力;深入理解“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观,培养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3:掌握常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方法,包括材料选择,尺寸估算,配筋计算等,并根据规范规定构造要求进行实际基本构件的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学会遵守、敬畏法律法规,培养工程意识与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成绩 要求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程参与度、互动答题率)、混合教学参与情况(含课前预习与学习成效检测,课中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线上成绩(含单元测试、单元作业、课程讨论、线上考试等)、课后作业或实训等。各部分所占比例为:课堂表现10%,混合教学参与情况10%,线上SPOC成绩15%,课后作业或实训等实践成绩15%、期末考试50%。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1、基础知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

2、专业知识: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

参考资料

[1]梁兴文、李艳等编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编著,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5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叶列平编著,混凝土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4]顾祥林编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5]沈蒲生、梁兴文编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常见问题

Q : 怎样及时收到本课程的通知?

A : 公众号绑定慕课账号即可收到你的单元测试、课堂讨论及课堂作业的提交提醒。


Q :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A :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混合教学参与情况(含课前预习与学习成效检测,课中互动答题、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线上成绩(含单元测试、单元作业、课程讨论等)、课后作业或实训等。各部分所占比例为:课堂表现10%,混合教学参与情况10%,线上SPOC成绩15%,课后作业或实训等实践成绩15%、期末考试50%。


Q : 本课程的学习安排?

A : 本课程从2月16日正式上线,按教学计划更新章节内容,包括学习视频、单元测试、讨论或作业与互评等,需要大家及时跟进学习,并在相应的截止时间前完成每章的任务。本课程的截止时间为5月31日。


Q : 如何完成课程讨论的考核?

A : 课程讨论必须在“课堂讨论区”进行讨论方为有效。讨论内容需结合学习视频,认真思考、总结后,发表原创性的讨论内容,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讨论参与次数不少于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