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
第3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3日 ~ 2020年06月15日
学时安排: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795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29)
spContent=主要利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阐释中国人的行为原理,为现代中国人分析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提供方法和工具,不仅能够提高听课者认识中国社会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听课者自身遇到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主要利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阐释中国人的行为原理,为现代中国人分析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提供方法和工具,不仅能够提高听课者认识中国社会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听课者自身遇到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这门课程主要利用心理文化学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阐释中国人的行为原理,为现代中国人分析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提供方法和工具,解决在世界快速变化中,人们对于自身行为、价值观无所适从的问题。课程内容涉及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文化冲突、跨文化交流等方面,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解读影响中国人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解码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它不只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海外华人,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可称为中国人的“幸福课”。


教学目标 

1.洞悉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2.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烦恼问题。

3.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安身立命之道,解决的心灵上的幸福。


 

课程特色

1.心理文化学的应用篇,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透彻分析。

2.认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文化进化的方向。

3.授课方式借鉴中国传统说书的形式,生动有趣,睿智幽默。




授课目标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采用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内外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进行考察。其中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对华人群体行为的模塑或影响。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华人行为的内在机理,从而更深刻地反思我们自身的文化与传统,并进而对人的存在本身有更科学、更理性的认知。

《华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主要讲授中华文化传统对华人的聚集模式、交往模式、情感控制机制、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化到当下社会的具体现实问题,从文化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由于心理文化学是一种对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问,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以及集成体系的分析路径,在对华人社会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也将适当地介入美国、印度的相关内容加以对比,以期学生获得一种认识异文化的创新性视角和包容性心态,并在他者的映射中更好地认识自我。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心理文化学:源流、方法与核心概念

绪论

1.1 什么是文化、文明

1.2  什么是文化相对性原则

1.3  什么是心理文化学

1.4  心理社会均衡体

1.5  基本人际状态与PSH原理

1.6  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1.7  基本人际状态有生物基础吗

第一章单元测验

第二讲  华人的亲属集团模式

2.1  华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伦人

2.2  华人的家庭:大禹与诺亚

2.3  华人孝亲意识

2.4  大家庭受推崇

2.5  拟亲属化倾向

2.6  零距离化倾向

2.7  海外华人的喧哗问题

2.8  “关系社会”

2.9  中国人家庭与留守儿童问题

2.10  华人的三个圈子

2.11  中国的家族企业

第二章单元测验

第三讲  华人的交换模式

3.1  什么是交换

3.2  信用借贷型交换

3.3  随礼的原理

3.4  乡村社会的商品交易方式

3.5  “秋菊打官司”:契约关系的窘境

3.6  许愿与还愿:人神关系

3.7  与印度人交往的故事

3.8  两封矿工遗书

3.9  吴起带兵与才女报恩的故事

3.10  怎样看待现代社会的信用借贷型关系

3.11  工作与事业中的交换

第三章单元测验

第四讲  华人的情感控制机制

4.1  什么是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4.2  中国人“哭”

4.3  中华第一哭:孟姜女哭长城

4.4  “面子”

4.5  耻辱感与“大世”

4.6 乡村社会的代际关系与情感表达

4.7  “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4.8  “孔融让梨”的原理

4.9  “让”与“争”

4.10  性与情感控制的文化机制

4.11  情感特化的利与弊

4.12  夫妻沟通:从感谢说起

4.13  夫妻沟通:言之所欲言

4.14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15  对谈:两性心理文化学

第四章单元测验

第五讲  华人的自我认知模式

5.1  中国人没有“自我”吗

5.2  互依型自我的特点

5.3  亲子一体化,儿子20年不回家过年

5.4  独立型自我:美国例子

5.5  互依型自我的优点

5.6  界限不清,相互干涉婚姻

5.7  对隐私不敏感

5.8  世界性的“个人化”趋势与互依型自我

5.9  美国养老事例:互依型自我

5.10  对谈:中国亲子关系:溺爱与体罚

第五章单元测验

作业:“秀出最……的自我”

第六讲  健康“生命包”

6.1  基本人际状态的变化与文化的进化

6.2  个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

6.3  不是多动症,是萌芽状态的异性爱

6.4  健康生命包的原理

6.5  构筑健康“生命包”

6.6  女博士为什么想不开

6.7  太完美的人为什么容易抑郁

6.8 课程总结

第六章单元测验

作业:分析你的生命包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 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知。

  2. 阅读过一些儒家经典。

  3. 有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现象的基本能力。

参考资料

  1.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

  3.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路易·杜蒙著,许烺光译:《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晏榕译:《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6. []雅克·巴尔赞著,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

华侨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尚会鹏

尚会鹏

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68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