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共12章60节,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与历史、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行为智能)、人工智能前沿(混合智能、类脑智能)、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全面反映了人工智能发展脉络以及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主流思想、观念和技术。
本课程从大历史观角度使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思想脉络,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具备未来智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素质。使学生系统理解机器智能实现原理,认识到机器智能与机器创造的巨大作用,理解人机协同解决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利用人工智能多学科、多领域理论、知识交叉的特点,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思维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和创新思维,为后续人工智能+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竞赛、课程设计等奠定基础。
与本课程配套的、主讲人编著的全新教材《人工智能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更加具体、全面的介绍了上述内容。结合教材和课程讲解内容,更加清晰的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技术体系、方法,充分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1.从教学基本要求出发,通过人工智能概念、发展历史、经典理论、方法与技术,强调大历史观下的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本质与内涵,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
2.把握人工智能创新思想与方法结合的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创新实践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成功的人工智能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创新的深层次认知,避免简单停留在单一知识层次或知识的积累,强调多领域知识融汇贯通。
3.促使理工文管医农等各专业学生都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实际创新应用,在掌握经典的人工智能方法,要了解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原理、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人机融合、深度学习技术、脑机接口、类脑计算等;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不同领域和需求应用结合的创新应用的思想和方法,如何在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军事等领域发挥作用,赋能各类产业和行业。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认识到人工智能对自身和未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产业、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讲 生命、智能与人工智能
第二讲 人工智能的孕育历程
第三讲 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
第四讲 大数据概念
第五讲 大数据价值与案例
第六讲 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
第一章单元测验
第一章单元作业
第二章 人工智能哲学基础
第一讲 大历史观下的人工智能
第二讲 哲学如何看人工智能
第三讲 意识、心智、身体与智能
第四讲 人工智能的理性本质
第二章单元测验
第二章单元作业
第三章 脑与认知科学基础
第一讲 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讲 脑神经系统
第三讲 脑功能新发现
第四讲 认知与智能
第三章单元测验
第三章单元作业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
第一讲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第二讲 感知机与前馈神经网络
第三讲 BP算法与应用
第四讲 卷积神经网络
第五讲 深度神经网络
第四章单元测验
第四章单元作业
第五章 机器学习
第一讲 监督学习
第二讲 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三讲 深度学习应用
第四讲 强化学习
第五讲 迁移学习
第六讲 机器博弈
第七讲 机器艺术创作
第八讲 机器智能设计
第五章单元测验
第五章单元作业
第六章 感知智能
第一讲 数字图像处理原理
第二讲 计算机视觉
第三讲 机器视觉原理
第四讲 机器视觉应用
第五讲 模式识别基础
第六章单元测验
第六章单元作业
第七章 认知智能
第一讲 知识表示
第二讲 逻辑与推理
第三讲 模糊推理
第四讲 搜索技术
第五讲 知识图谱
第七章单元测验
第七章单元作业
第八章 语言智能
第一讲 自然语言理解一般问题
第二讲 智能问答
第三讲 语音识别
第四讲 机器翻译
第八章单元测验
第八章单元作业
第九章 机器人
第一讲 工业机器人
第二讲 服务机器人
第三讲 机器视觉
第四讲 机器人类脑导航
第五讲 机器人路径规划
第九章单元测验
第九章单元作业
第十章 混合智能
第一讲 混合智能
第二讲 脑机接口
第三讲 可穿戴技术
第四讲 外骨骼技术
第十章单元测试
第十章单元作业
第十一章 类脑计算
第一讲 类脑计算
第二讲 人工大脑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
第十一章单元作业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
第一讲 智能制造
第二讲 智能医疗
第三讲 智能军事
第四讲 智慧城市
第五讲 人工智能伦理与机器人伦理学
第六讲 机器人伦理
第七讲 人工智能法律
第八讲 大学生面临的未来挑战
第十二章单元测试
第十二章单元作业
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生物学基础、哲学基础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莫宏伟.人工智能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史忠植.智能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人工智能.蔡自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自然计算,莫宏伟,科学出版社,2015
[6]Artificial Intelligence.David L. Poole , Alan K. Mackwor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7]Deep Learning,Ian Goodfellow / Yoshua Bengio / Aaron Courville,The MIT Press,2016
(二)学习资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
[2] 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
[3] https://intelligence.org/
[4] https://www.sas.com/en_us/insights/analytics/what-is-artificial-intelligence.html
[5] https://academy.microsoft.com/en-us/professional-program/tracks/artificial-intelligence/
[6]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网络公开课:
https://ocw.mit.edu/courses/electrical-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6-034-artificial-intelligence-fall-2010/
[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
[8] https://www.artificial-intelligence.blog/
[9]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https://www.caai.cn/
[10]中国计算机学会:https://www.ccf.org.cn/xspj/rgzn/
1、什么是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有很多。目前,较多的是从计算机学科分支的角度将其理解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特征的技术。在哲学上对智能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流派及相应的方法。
2、什么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人工智能?
无论文科、理科,新工科还是传统理工科,理、工、医、管、法、农、商、经、社会、哲学、人文等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所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理工科和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非专业、非理工科应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内涵、价值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颠覆性作用有一定或深刻认识。
3、课程有配套教材吗?
有的,与本课程配套的最新教材《人工智能导论》已于2020年7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4、本课程与其他人工智能导论类课程有什么区别?
本课程与其他同类课程最大的区别,首先在学习对象上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局限于理工科、新工科专业学生;其次,从宇宙大历史、哲学、社会与文明、多学科交叉、工程与技术五个层次来教育学生学习和理解人工智能;最后,本课程内容涵盖了从人工智能基础概念、传统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以及前沿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从人工智能思想基础(基本定义、哲学、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机器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行为智能、语言智能、混合智能、类脑计算)、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五大部分分别讲解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