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唐史四讲
分享
spContent=本课通过案例式的讲授,以点带面地展现唐朝前期南北兼跨局面的构筑所蕴藏的包容兼纳的气象、不同族群生活期间的相互交融,以及粟特胡人与后裔入居河朔兑变成为本土人的过程在唐宋交替时代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探寻政权的衍变与胡汉民众之间存有的密切关联,以此映照出中古东方社会嬗变之中的某些特质。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由四讲(章)构成:

第一讲《唐朝的疆域与疆域观念》,系从王朝国家的视角理解唐朝的疆域、人群、统治权等概念及其特点,具体阐释其构成、演变和规律。重点突出时代性与古今之差异,认为历史问题只有置放在与其相随的时空架构下解释才能恰切,倘若缺乏明确的辨别,就会导致古今混淆,影响判断的精准性。

第二讲《唐朝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旨在揭示建基于中原农耕地区的唐朝如何步入草原建构南北跨越性王朝的动机、军事政治能力和经济支撑等要素,尤注重解释其统辖维系50年而解体的限制及其内存的脆弱性,以此因应北方势力(元、清)旋后建构一统化王朝的成功要旨所在。 

第三讲《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以三方墓志为样例》,以粟特族系康婆康庭兰曹闰国三方墓志为例,通过对墓志内容的具体分析,解释其记载的倾向与所处社会之间的关联,认为墓志的书写受到朝廷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影响,官员墓志的书写更直接由官方机构的规范所主导,士人阶层的墓志间接受其制约,墓志的“真实”反映的乃是官方意识形态风向的真实。

第四讲《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著化问题——以米文辩墓志为核心》,通过粟特族裔米文辩家族自西向东迁转的路径,指明该家族以京西北三水为族系彰显之地,河东是其家族仕职的“荣显”之始,进入河北藩镇之后转入了“土著”之列,透过这一个案分析了外来粟特人羼入本土变迁的具体过程,进而揭示那了一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的整体风貌及其变迁的动向。


成绩 要求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分为四个部分:

1. 单元测验20%,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按系统记录情况给分。

2. 单元作业20%,为主观题,主要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每份作业至少需5人互评

3. 课程讨论10%按照同学们在讨论区的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情况给予得分,只有参加课件中由老师发起的讨论活动的发帖才能计入成绩

4. 课程考试50%

5. 总评成绩60分至84分为合格,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至100分为优秀,可获得优秀证书。

  

   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申请相应证书。纸质版认证证书证书收费:100元/人。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第一,具有大学初期“中国通史”(或与此相当的自学基础)的知识储备。对作为中国通史之组成部分的隋唐五代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建设、思想文化和社会面相等各方面,要有一个概观和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具有观(考)察古代历史问题的基本训练。掌握一定程度的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音韵学、校勘学、历史地理学、古今年代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

    第三,掌握一定程度的史学基本技能。譬如能够读懂古史文献并予以分析判断、对历史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判断,从学理层面给予解释等。这些技能是读史的必备基础。

    第四,学习包括本课在内的中国古史,要清楚两个层面的内容避免混淆:首先是历史自身的相貌即所谓“实态”,这是阅读或研究历史的基本面向,所谓搞清楚事实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对历史问题产生的评议,即看法或想法、观点等等,这属于后人的认识,与历史自身并非等同。本课程之开设的目标之一,是试图澄清二者之差别,避免没有弄清历史真相之前发表评议,这样的评论缺少学术价值和意义。


常见问题

第一,本课程属专题讲授,系讲者研究成果之直接运用,与一般概论或整体性讲授有别,希望听者对隋唐五代史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程度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样的基础有助于对本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

第二,因系专题讲授,本课程涉及若干专业名词,这些词汇的概念均有其特定时空范围的界定,特此申明,避免古今混用导致内容失真。

第三,本课程内容均系讲者依据历史学之方法对某些问题进行的探索,因个人专业知识、基础及其他条件的制约而使问题的讨论未能臻至圆满甚至有诸多缺憾,讲者希望听者本着切磋学术、追求真理之体认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与讲者辨析,惯习以学理性讨论之素养,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目标之一。

第四,本课程在讲述具体史事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吸纳和提炼,旨在使讲者与听者共同分享各自学习和研究中的方法论价值,增进彼此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