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打开电视,听听广播,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我们总是能听到或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评论。有的鞭辟入里,直击要害,有的蜻蜓点水,似是而非。人人都能发声,难免泥沙俱下。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需要理性的解读,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专业的分析。评论不是随口一说,而是需要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面对摄像镜头和话筒,我们该怎样发表评论?如何评到点上、评得深刻、评得精当?从《广播电视评论》这门课中都能找到答案!
2.本课程的教师团队
本课程团队由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担任主讲,硕士生导师顾建明副教授和龚超副教授参与课程策划和辅导。何志武教授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长江日报社记者八年,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顾建明副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曾挂职在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工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龚超副教授是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高校工作部副秘书长,央广特约研究员,湖北广播电视台和武汉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获中国高校新闻奖(言论类)、湖北高校新闻奖(言论类),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
3.本课程的内容特点
课程立足业界前沿,把握最新动态,构建了“知识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践”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课程兼具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选题策划、评论角度、立意思维、观点提炼、观点表达、论据选择、论证方式、平台塑造、职业素养等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建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模式是全国著名的特色教育品牌,其教学成果“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广播电视评论》正是这一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每天十分钟,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动,帮助你掌握广播电视评论的方法和技巧,助力你游刃有余地表达看法、论述观点。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01 观点时代: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及社会影响
1.1 视听媒介的观点时代
1.2 广播电视评论的价值
02 理性直观:广播电视评论的媒介属性与优势
2.1 有理有据:评论的共性
2.2 听评论:广播评论的特征
2.3 看评论:电视评论的特征
第一周 单元测验
03 灵活多样: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上)
3.1 本台评论
3.2 即兴点评
3.3 电视读报
3.4 出镜报道
3.5 广播述评与电视述评
第二周 单元测验
04 灵活多样:广播电视评论的表现形态(下)
4.1 录音评论
4.2 广播访谈与电视访谈
4.3 广播对话与电视对话
4.4 电视辩论
第三周 单元测验
05 头道工序: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
5.1 选题:评论的起点
5.2 选题:确定的原则
5.3 选题:多样化来源
06 有备而来:广播电视评论的准备
6.1 准备:准确认识事实
6.2 准备:相关知识准备
第四周 单元测试
07 见机行事:广播电视评论的时机与角度
7.1 评论的时机
7.2 评论的角度选择
08 意在笔先:广播电视评论的立意
8.1 立意:评论的灵魂
8.2 立意:问题意识
8.3 立意:三种思维
第五周 单元测试
09 切中要害:广播电视评论的观点提炼
9.1 观点提炼:触及事实核心
9.2 观点提炼:契合公共精神
9.3 观点提炼:回应社会期待
第六周 单元测试
10 简要深刻:广播电视评论的观点表达
10.1 观点表达:简明扼要
10.2 观点表达:理性平衡
10.3 观点表达:深入浅出
第七周 单元测试
11 形象可感:广播电视评论的论据选择
11.1理论性论据:功能与分类
11.2 理论性论据:选择
11.3 事实性论据:功能与分类
11.4 事实性论据:选择
第八周 单元测试
12 互动互辩:广播电视评论的论证方式
12.1 论证的方法:立论和驳论
12.2 论证:事实与观点的交织
12.3 论证:理性与直观的杂糅
12.4 论证:多人参与和多向互动
第九周 单元测试
13理性对话:广播电视评论的平台塑造
13.1 平台:对话关系的形成
13.2 平台:言论场的搭建
14机敏善言:广播电视评论的主持人与评论员
14.1 主持:意见生产者和中介者
14.2 主持:职业素养
14.3 评论员:角色及遴选
第十周 单元测试
本课程无特殊先修课程要求。适合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学生作为专业课进行学习,也可供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戏剧与影视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也欢迎对新闻评论、广播电视等感兴趣的学生、网民或从业者进行选修。
何志武.广播电视评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1998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仲富兰.广播电视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Q : 学习内容发布时间
A : 开课后每周一公布
Q : 课程证书费用
A : 证书事宜具体由“爱课程”负责,大家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Q : 讨论题字数要求
A : 讨论题没有字数要求,但必须认真作答,且发帖和回帖数量需要达到8条及以上,发表无关内容或刷屏的不计入分数。
Q : 课程QQ群的讨论是否纳入考核?
A : 课程QQ群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不纳入考核范围。开课后,我们将通过QQ群与大家共享相关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QQ群。(群号:710447238)
备注:各位同学在加入群的时候,需要以“广播电视评论+注册时的昵称”验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