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并能灵活运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技术措施、方案、政策进行评价、可行性分析和方案选优。
这门课着重研究技术与经济间的矛盾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寻求两者结合的最佳途径,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既能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又便于与技术和一般农业经济学科正确加以区分。
学习这门课,你可以获得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农业生产函数,农业技术经济基本原理,农业技术进步与测算,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采用和扩散,农业技术组织与农业推广,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你还可以获得关于你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门课的主要特色与亮点有两个:一个是从研究对象而言,主要研究技术与经济间的关系,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采用扩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的关系;一个是从编排上,主要采用原理-方法-应用的逻辑。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第1章 概论 (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重点与难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技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形成
1.1.1 农业技术经济学形成的背景
1.1.2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形成过程
1.2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1.2.2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3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
1.3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点与研究内容
1.3.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1.3.2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农业生产函数(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农业生产函数的一般概念,掌握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基本原理。
本章重点难点:生产函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应用。
2.1 农业生产函数(0.5学时)
2.1.1 农业生产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
2.2.2 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
2.2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1学时)
2.2.1 模型设定
2.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2.2.3 生产函数建模中应注意的问题
2.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0.5学时)
2.3.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2.3.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特征
2.3.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应用
第3章 农业技术经济基本原理 (5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农业技术基本原理内涵、表现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与难点:农业技术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1 边际报酬递减原理与生产要素的投入(1学时)
3.1.1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3.1.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图形描述
3.1.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1.4 生产函数的三阶段与一种要素的最佳投入
3.2 边际收益均等原理与产品组合(1学时)
3.2.1 产品组合的类型
3.2.2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收益线
3.2.3 边际收益均等原理
3.3 农业生产要素平衡原理与投入产出关系(1学时)
3.3.1 成本增量和收益增量
3.3.2 农业生产要素平衡原理
3.4 生产要素替代原理与资源配合(1学时)
3.4.1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曲线
3.4.2 农业生产要素替代原理
3.5 规模报酬原理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学时)
3.5.1 规模经济原理
3.5.2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
3.5.3 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第4章 农业技术进步(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理解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掌握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
本章重点与难点: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及其运用。
4.1 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 (1学时)
4.1.1 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
4.1.2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4.1.3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4.2 生产函数与农业技术进步测算 (1学时)
4.2.1 增长速度方程
4.2.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4.2.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4.3 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分析 (1学时)
4.3.1 生产前沿面与技术效率
4.3.2 参数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4.3.2 参数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4.3.3 DEA-Malmquist指数应用案例分析
附:DEA和frontier软件的使用(1学时)
第5章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理解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本章重点、难点:技术创新的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模式。
5.1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1学时)
5.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5.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5.2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1学时)
5.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5.2.2 技术推进理论
5.2.3 市场拉引理论
5.2.4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理论
5.2.5 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
5.2.6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5.3 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1学时)
5.3.1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5.3.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5.3.3 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模式
5.3.4 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5.4 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1学时)
5.4.1 创新政策的内涵与演进
5.4.2 政府干预创新的理由
5.4.3 我国政府干预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
第6章 农业技术采用与扩散理论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技术采用理论、技术扩散理论
本章重点与难点:农业技术扩散模型及其运行机制。
6.1 农业技术采用 (2学时)
6.1.1 农业技术采用过程
6.1.2 农业技术采用的一般特征
6.1.3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与决策模型
6.1.4 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
6.2 农业技术扩散(2学时)
6.1.1 农业技术扩散的定义与扩散方式
6.1.2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
6.1.3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1.4 农业技术扩散的时空理论
6.1.5 技术扩散的速度
6.1.6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农业技术组织与农业推广(2学时)
教学目标:我国农业技术组织及其农业推广的产生背景、特色,不同国家农业技术组织及其农业推广。
本章重点与难点:我国农业技术组织及农业推广的重构。
7.1 我国农业技术组织的历史变迁(0.5学时)
7.1.1 建国前农业技术组织的历史变迁
7.1.2 建国后农业技术组织的历史变迁
7.2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组织(0.5学时)
7.2.1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组织概况
7.2.2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组织共同特点
7.3 我国的农业推广(0.5学时)
7.3.1 农业推广概念
7.3.2 我国农业推广概况
7.3.3 我国农业推广特点
7.3.4 我国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7.3.5 我国农业推广改革发展方向
7.4 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0.5学时)
7.4.1 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概述
7.4.2 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的特点
第八章 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6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搜集方法、预测方法及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内涵、程序。
重点与难点:农业技术分析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8.1 技术经济资料搜集方法(1学时)
8.1.1 统计及会计方法
8.1.2 调查法
8.1.3 实验法
8.2 农业技术经济预测方法(2学时)
8.2.1 调查分析预测法
8.2.2 时间序列预测法
8.2.3 回归模型预测法
8.3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方法(3学时)
8.3.1 比较分析法
8.3.2 试算分析法
8.3.3 因素分析法
8.3.4 综合评分法
第9章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3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 种植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畜牧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农产品加工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与难点:种植业技术经济评价;农业技术经济方法的实际运用。
9.1 种植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学时)
9.1.1 种植业技术经济的特点
9.1.2 种植业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9.1.3 种植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9.2 畜牧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0.5学时)
9.2.1 畜牧业技术经济的特点
9.2.2 畜牧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9.2.3 畜牧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9.3 农产品加工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0.5学时)
9.3.1 农产品加工技术经济的特点
9.3.2 农产品加工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1] 王雅鹏.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沈达尊.实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3] 顾焕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展广伟.农业技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5] 袁飞.农业技术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 主要参考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