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心理体验以及调适技能训练。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认识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上,能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包括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同时,能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在内容上增加了“疫心理”知识模块,既能帮助学生认识重要应激事件,如新冠肺炎对心理冲击的影响,引发学生关注后疫情时代对自身心理保健意识,同时,也能为未来应对突发社会公共应激事件生发心理应对资本。
本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态度”三大教学目标为着眼点,立足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以“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理念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拓展实践教学。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与感受,逐步形成比较完善、富有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效果良好的公共课程,在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3)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相关科普知识
《心理学与生活》格里格·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亲密关系》罗曼·米勒,丹尼尔·铂尔曼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情商》丹尼尔·戈尔曼著,中信出版社
《情绪心理学》Michelle N.Shiota,James W.Kalat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马建青主编,人民出版社
Q : 课程里讲到的一些问题好像自己也有,那我是不是心理不正常?
A :对于课程中讲到的问题或症状切记不要对号入座,如果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疑问,可以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业老师,或者前往专科的精神疾病医院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