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可为日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支持。在掌握各类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基础上,通过系统检验方法,及时而准确地对感染性疾病做出病原学诊断,从而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学习中要求掌握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常规检验项目。通过实践操作的强化训练,要求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使其能胜任与微生物检验有关的工作岗位。本课程实施任务驱动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三者相结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门课程授课对象为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升本学生,总学时为80,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40学时。
(一)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快速诊断法及实验结果的报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分析与评价。熟悉医院感染中如何对医院环境微生物进行监测,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各种临床标本的病原学检验基本要求及检验方法。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新进展。
(二)技能目标
通过操作训练,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树立无菌观念意识;学会利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通过实训课进行验证性操作,从而达到相关知识的巩固;在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学会进行探索性学习,能够自主对未知重要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与报告。
(三)职业素养
能够正确认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认识自身价值,尊重和爱护患者;能够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岗位需求和自身实际,能够初步形成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本门课程本学期授课对象为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升本学生,上课时间是第4学期。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实验考核和平时表现三部分组成。理论课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课考核采用项目操作的形式,平时表现以平时记录为依据,平时记录主要包括网络作业、实验报告、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具体比重如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实验考核占总成绩30%,平时表现占20%。期末考试成绩达到55分及以上者,课程总评成绩记为课程最终成绩,但未达到55分者,总评成绩最高记55分。
第八章、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1.葡萄球菌属的检验
2. 链球菌属的检验
学习视频2
学习视频1
第一次课后阶段测验
第八章、病原性球菌检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检验
1. 奈瑟菌属的检验
2. 肠杆菌科细菌的概述与常用培养及其原理
3. 沙门氏菌的检验
第九章、肠杆菌属细菌检验;第十章、弧菌属检验;第十一章、螺杆菌属检验
1. 志贺氏菌的检验
2. 致腹泻型大肠埃希菌的检验
3.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及常见耐药菌的检验原理、方法
4. 弧菌属与螺杆菌属的检验
医检1801-04班第一次测验
第十二章、非发酵菌检验;第十六章、放线菌属检验
1. 非发酵菌的检验方法
2. 放线菌的概述及检验方法
第十三章、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
1. 嗜血杆菌属的检验
2. 布鲁氏菌的检验
第十四章、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检验
1. 棒状杆菌属的检验
2. 炭疽芽孢杆菌的检验
3.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阴道加德纳菌的检验
医检1801-04班课后测试(1)
医检1801-04班课后测试(3)
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检验
1. 厌氧菌的概述、临床感染指征、检验方法
2. 梭状芽胞杆菌属的检验
医检1901-03课后测试(3)
第十五章、分枝杆菌属检验
1. 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
医检1901-03班——阶段性测试二
第十八章、衣原体检验,第十九章、立克次体检验
1.衣原体的检验
衣原体检验的临床意义。
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门课程与临床结合紧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为学好本门课程,要先学习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很容易对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有充分的理解。
【选用教材】
1.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6年
【参考用书】
1. 袁正宏. 医学微生物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
2. 陈东科,孙长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6版. 2016年
【拓展学习内容】
1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周庭银、倪语星主编, 2010 版;
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科主编, 2016 版。
3. 年度 CLSI 药敏试验标准及其解读内容。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https://www.chinacdc.cn/ 。
5. 病原学诊断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
6. 病原学诊断的年度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