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形态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9年11月08日 ~ 2020年01月27日
学时安排: 1-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996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474)
spContent=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教授们,将为您讲解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府的数林资源、服务愿景、治理风险和实践样貌,和您探讨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与您分享镜像世界中的政府形态。
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教授们,将为您讲解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府的数林资源、服务愿景、治理风险和实践样貌,和您探讨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与您分享镜像世界中的政府形态。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给互联网注入了新内容,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政府如何把握“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要求,实现实体一站式服务、网上一站式服务和移动服务平台的有机整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治理,构建智慧政府,是本课程尽力回答和所要探讨的内容。《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形态》将为您讲述电子政府与信息化的关系,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电子政府的概念演进,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文化建设,数据治理,“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数据开放,政府信息安全风险应对,以及“武汉交警”政务微信平台和丹麦电子政府实践两个案例,助您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行政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正确地把握好知与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授课目标

学完《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形态》这门课程,你将了解和掌握:(1)电子政府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府上网,从推行电子政务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脉络;(2)从虚拟政府到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3)从实体一站式服务、网上一站式服务到移动服务平台的一站式服务的进展情况;(4)从政府开放数据到数据治理理念的转变机理;(5)从保护公民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到实现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

课程大纲
中国政务信息化
课时目标:本章讲述了信息化和信息革命的概念、演进及对社会的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对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以及政务信息化的六大领域有初步认识。
1.1 信息革命
1.2 信息化
1.3 信息基础设施
1.4 全球信息化发展现状
1.5 中国政务信息化阶段划分
1.6 中国政务信息化目标分类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
课时目标:本章讲述了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府、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并介绍了电子政府的概念演进:从虚拟政府到智慧政府,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名词的概念,体会我国在电子政府建设的每一阶段的重点和方向。
2.1 电子政府的相关概念
2.1.1 办公自动化
2.1.2 政府上网
2.1.3 电子政务
2.2 电子政府的概念解析
2.2.1 电子政府的内涵
2.2.2 电子政府的外延
2.3 电子政府的概念演进
2.3.1 虚拟政府
2.3.2 信息政府
2.3.3 电视政府
2.3.4 移动政府
2.3.5 智慧政府
电子政府的一站式服务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站式服务的概念和演进历史,理解一站式服务对电子政府建设的重要性,掌握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逻辑框架、运行模式,尝试对我国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3.1 前言
3.2 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概念阐释
3.3 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演进发展(上)
3.4 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演进发展(下)
3.5 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逻辑框架
3.6 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
3.7 我国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建设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子政务文化的生成背景、概念、特征和建设意义。在此基础上,需要掌握电子政务文化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理解电子政务文化与行政文化、网络文化、技术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感受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困境,并提出治理的策略和方法。
4.1 到底是谁在制造信息孤岛?
4.2 电子政务文化理论
4.2.1 电子政务文化界定与特征
4.2.2 电子政务文化生成背景
4.2.3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意义(上)
4.2.4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意义(下)
4.3 电子政务文化结构与内容
4.3.1 电子政务文化宏观结构——基于文化图谱的定位
4.3.2 行政文化是电子政务文化方廓
4.3.3 技术文化是电子政务文化根脉
4.3.4 网络文化是电子政务文化神经
4.3.5 电子政务文化全文化图谱结构定位
4.3.6 电子政务文化微观结构——基于文化树状的定位
4.3.7 电子政务文化的内容与价值
4.3.8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的环境
4.4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与治理
4.4.1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状况
4.4.2 电子政务文化建设中困境
4.4.3 电子政务文化治理
数据治理
课时目标:在这个万物互联与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成为驱动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变革力量。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全局数据的概念、要素和特点,了解全局数据的能力和界限,并对我国数据治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5.1 万物互联与数据爆炸的时代
5.2 信息时代驱动力的变革
5.3 全局数据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5.4 全局数据的能力与缺陷
“互联网+政务服务”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事务与政务服务的概念,了解并掌握政务服务创新的三种类型和创新途径。通过案例学习,了解通道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加强政务多通道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6.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解释
6.2 政府事务与政务服务
6.3 “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的类型
6.4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途径
6.5 以过程管理为代表的政务服务流程创新
6.6 以虚拟政府为代表的政务服务部门创新
6.7 政府数据开放有两个必要维度
6.8 政务通道冲突与政务多通道管理
6.9 政务多通道管理的实例
政府数据开放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什么是数据开放,数据开放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理解政府数据开放和政府信息共享的联系和区别,辨别真正的数据开放和伪数据开放,了解我国数据开放的挑战和可行对策。
7.1 什么是政府数据开放?
7.2 为什么要开放政府数据?
7.3 开放政府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7.4 什么不是真正的开放数据?
7.5 什么是真正的开放数据?
7.6 开放政府数据的问题与挑战
政府信息安全风险应对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安全的概念和特征、什么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掌握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分析物理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和应用安全、管理安全等威胁产生的原因,并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出可行对策。
8.1 安全
8.1.1 安全的定义
8.1.2 安全的基本特征
8.1.3 安全的认识阶段
8.2 信息安全
8.2.1 什么是信息?
8.2.2 信息的特征
8.2.3 信息安全的定义
8.2.4 信息安全的属性及重要性
8.2.5 信息安全发展阶段
8.3 非传统安全
8.3.1 什么是非传统安全威胁
8.3.2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特征
8.4 信息安全威胁
8.4.1 信息安全威胁的概念
8.4.2 物理安全威胁
8.4.3 网络安全威胁
8.4.4 系统&应用安全威胁
8.4.5 管理方面的威胁
8.5 信息安全威胁的非传统安全特征
8.6 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工程框架
8.7 电子政府信息安全体系
“武汉交警”政务微信服务平台案例
课时目标:本章通过介绍“武汉交警”政务微信平台这一社交媒体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政府采纳社交媒体这一模型,并对实践发展有所启示。
9.1 “武汉交警”政务微信服务平台案例(上)
9.2 “武汉交警”政务微信服务平台案例(下)
丹麦电子政府理论与实践
课时目标:本章通过介绍丹麦电子政府建设历程,希望同学们能够对电子政府建设的制度、理念、方法、策略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10.1 丹麦现代化改革与电子政府发展历程
10.2 电子政府的管理制度与协调机制式
10.3 丹麦电子政府总体架构(OIO EA)
10.4 丹麦电子政府发展的未来取向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热爱国家,关心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府建设具有较大的热情即可参与。

2.能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参与课程讨论,做到对热点资料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参考资料

著作类:


1.张锐昕.网络时代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张锐昕.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张锐昕.政府上网与行政管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6.张锐昕,张玉春.办公自动化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期刊类:


1.张锐昕,王玉荣.中国政府上网20年:发展历程、成就及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43-50+168

2.刘新萍,袁佳蕾,郑磊.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准备度研究:框架与发现[J].电子政务,2019(09):2-11

3.温祖卿,郑磊.地方政府开放数据的利用与产出研究[J].电子政务,2019(09):23-31

4.郑磊,韩笑,朱晓婷.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研究:功能与体验[J].电子政务,2019(09):12-22

5.林梦瑶,李重照,黄璜.英国数字政府:战略、工具与治理结构[J].电子政务,2019(08):91-102

6.李重照,黄璜.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08):47-54

7.黄璜,成照根.“互联网+监管”:政策演变与模式划分[J].电子政务,2019(07):68-78

8.张聪丛,郜颍颍,徐晓林.智慧城市政策试点效果评价——基于电子政务发展角度[J].现代情报,2019,39(06):120-131+167

9.张聪丛,王娟,徐晓林,刘旭.社区信息化治理形态研究——从数字社区到智慧社区[J].现代情报,2019,39(05):143-155

10.汪玉凯.数字政府的到来与智慧政务发展新趋势——5G时代政务信息化前瞻[J].人民论坛,2019(11):33-35

11.汪玉凯.“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新境界[J].中国信息安全,2019(03):59-61

12.汪玉凯.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02):17-19

13.王翔,郑磊.面向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数据治理:问题与路径[J].电子政务,2019(02):27-33

14.黄璜,孙学智.中国地方政府数据治理机构的初步研究:现状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8(12):31-36

15.郑磊,吕文增.地方政府开放数据的评估框架与发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2):32-44

16.李健,张锐昕.从电子政务到电子治理:分歧与趋同[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06):12-20

17.胡税根,莫锦江,李倩.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共文化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行政论坛,2018,25(05):99-105

18.郑磊.开放不等于公开、共享和交易:政府数据开放与相近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09):83-91

19.郭喜,李政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政府转型——从网络政府到数据政府、智慧政府[J].行政论坛,2018,25(04):56-60

20.赵畅,徐晓林,王君泽,张聪丛.智慧城市信息共享与使用中的非传统安全分析——以“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为例[J].电子政务,2018(07):9-19

21.陈涛,马敏,徐晓林.区块链在智慧城市信息共享与使用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政务,2018(07):28-37

22.张聪丛,郜颍颍,徐晓林,杜洪涛.全球“电子政府”研究的发展与演化:知识基础、时空分布与科学图谱[J].电子政务,2018(08):88-98

23.李卫东,余奕昊,徐晓林.智慧城市数据开放机制研究——以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为例[J].企业经济,2018,37(06):163-172

24.黄璜.对“数据流动”的治理——论政府数据治理的理论嬗变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8(02):53-62

25.汪玉凯.智慧社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2):62-65

26.贾哲敏.网络政府与政治专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18

27.明承瀚,徐晓林,陈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电子政务,2018(01):14-21

28.郑磊.基于开放数据和众创协作的智慧城市建设[J].智慧城市评论,2017(02):4

29.李卫东,徐晓林.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国家安全隐患及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90-97

30.张锐昕,伏强.电子行政审批运行保障体系:基本涵义和构成要件[J].电子政务,2017(10):54-61

31.郑磊,吕文增.公共数据开放的产出与效果研究——以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为例[J].电子政务,2017(09):2-10

32.刘新萍,孙文平,郑磊.政府数据开放的潜在风险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电子政务,2017(09):22-29

33.汪玉凯.放管服改革如何深化——社会各界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评价[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09):47-50

34.胡税根,王汇宇.智慧政府治理的概念、性质与功能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99-106

35.杨国栋,吴江.电子治理的概念特征、价值定位与发展趋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3):64-70

36.汪玉凯.智能化治理与智慧化服务: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J].信息化建设,2017(01):15-18

37.黄璜,赵倩,张锐昕.论政府数据开放与信息公开——对现有观点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13-18

38.郑磊.把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J].中国经贸导刊,2016(16):38

39.张毅,何庆,李梅,马翼春.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过程模型——以“武汉交警”政务微信为例[J].电子政务,2016(05):99-109

40.张锐昕,阎宇,谢微,李汝鹏.“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挑战[J].电子政务,2016(03):44-50

41.汪玉凯.互联网+与政府管理现代化[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05):56-59

42.于施洋,王建冬,童楠楠.大数据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电子政务,2016(01):26-32

43.谭海波,孟庆国.政府2.0:欧洲战略与实践[J].电子政务,2016(01):115-121

44.汪玉凯.“互联网+政务”:政府治理历史性变革[N].文汇报,2015-11-24(005)

45.郑磊.开放政府数据研究:概念辨析、关键因素及其互动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13-18

46.郑磊.开放政府数据的价值创造机理:生态系统的视角[J].电子政务,2015(07):2-7

47.胡税根,单立栋,徐靖芮.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公共决策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03):5-15

48.娄成武,阎峰,陈德权.我国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2015(02):64-67

49.郑磊,吕文增,王栋.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报告:从发布走向服务[J].电子政务,2015(02):2-22

50.张锐昕,董丽.公共服务质量:特质属性和评估策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06):8-14

51.张钟文,张楠,孟庆国.大数据、评估与变革:2013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与趋势[J].电子政务,2014(09):70-76

52.蔺豆豆,张锐昕.电子行政审批系统的多元需求及其满足——以吉林省气象局为例[J].电子政务,2014(09):77-83

53.陈德权,黄萌萌,王爱茹.中国电子政务文化治理的实施路径研究[J].电子政务,2014(08):46-51

54.王玥,郑磊.中国政务微信研究:特性、内容与互动[J].电子政务,2014(01):66-77

55.张锐昕,刘红波.电子政务反腐败的效力表现与提升策略[J].行政与法,2013(10):1-4

56.徐慧娜,郑磊,TheresaPardo.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研究综述:公共管理的视角[J].电子政务,2013(06):2-7

57.陆健英,郑磊,SharonS.Dawes.美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历史、进展与启示[J].电子政务,2013(06):26-32

58.李晓方,张楠,孟庆国.关注互动、质量与广泛影响:2012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与趋势——基于SSCI文献的分析[J].电子政务,2013(06):94-101

59.于施洋,杨道玲,王璟璇,张勇进,王建冬.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府门户:从理念到实践[J].电子政务,2013(05):65-74

60.张锐昕,张乔.电子政务的技术应用前沿[J].行政论坛,2013,20(02):39-42+2

61.杨国栋,张锐昕.电子政府的发展趋势、实施模型与构建战略——一个文献综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15(02):65-71

62.陈德权,毕雪娟.电子政务文化:内涵与框架初探[J].电子政务,2012(12):15-21

63.李健,王紫薇,张锐昕.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技术基础解析[J].电子政务,2012(12):39-46

64.孟庆国.政府2.0——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的趋势[J].电子政务,2012(11):2-7

65.丁利,吴江.浅析电子政务强化社会问责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电子政务,2012(11):23-29

66.徐晓林,李卫东.论云计算对电子政务的革命性影响[J].电子政务,2012(10):18-25

67.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的概念解析与角色定位[J].电子政务,2012(08):67-78

68.徐彩晶,何晓霖.吉林省政府政务大厅:服务发展服务民生[J].信息化建设,2012(07):14-16

69.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J].电子政务,2012(04):54-63

70.汪玉凯.中国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属性与结构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2):61-64

71.汪玉凯.网络社会与公民参与[J].传承,2012(07):76-77

72.张锐昕,杨国栋.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关联[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220-223

73.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Z1):53-61

74.汪玉凯.“网络问政”如何制度化[J].理论参考,2012(02):20

75.张锐昕,杨国栋.论电子政府的政府基础:起始条件与构建策略[J].求索,2012(01):43-45

76.汪玉凯.电子政务需要政务云——2012年中国电子政务展望[J].信息化建设,2012(01):6-8

77.王璟璇,于施洋,杨道玲,张勇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国外实践评述[J].电子政务,2011(08):8-18

78.于施洋,王璟璇,杨道玲,张勇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阐释[J].电子政务,2011(08):2-7

79.于施洋,王璟璇,杨道玲,张勇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国实践进展[J].电子政务,2011(08):30-37

80.张勇进,孟庆国.国家电子政务统一网络空间:内涵、框架及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1(08):27-32

81.陈德权,毕雪娟,闫丽.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国外启示与中国状况[J].电子政务,2011(05):18-25

82.刘红波.一站式政府研究[D].吉林大学,2011

83.谭海波,蔡立辉.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与实施[J].电子政务,2009(06):46-50

84.樊博,孟庆国.顶层设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1):3-5

85.齐冬梅.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支撑[J].理论界,2008(04):38-39

86.邓崧,孟庆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方法技术论[J].社会科学,2008(04):24-39+187

87.张锐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的理论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5

88.张锐昕,杨国栋.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对策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08-114

89.陈蓉,孟庆国.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必然性和选择性[J].情报杂志,2006(05):112-115+118

90.张锐昕,吴江,杨国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6(04):26-30

91.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7-13+123

92.吴江,徐波,顾平安,张锐昕,江源富,卢平,苗燕民,周苏岳,钱军,戚鲁,梁志坚,柳进军.中国电子政务--进行中的对策管理创新——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互动关系[J].电子政务,2004(Z2):68-73+132-133

显示全部
常见问题

Q :  对课程有疑问或者建议除了在讨论区提出,还有什么途径吗?

A :  有,可以联系助教邮箱:1350730234@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回答。

 

Q :  请问哪里获取相关学习资料?

A :  可以联系助教邮箱:1350730234@qq.com

 

Q :  关于课程的证书获取条件?

A :  本课程采取百分制,单元测验和期末在线考试各占40%,单元作业和讨论各占10%。

       60-84分可获得合格证书,85分(含)以上可获得优秀证书。

       请及时跟进课程学习并参与讨论。

 

Q :  相关讨论有没有固定回答格式?

A :  没有统一要求,请尽量有逻辑有条理作答。

     如:信息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可这样作答:

     信息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第一,鼓励创新。信息技术使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越来越方便,促进了经济与社会交流活动的新形式的出现;第二,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传统发展相比,信息化不需要太多自然资源的支持,因而信息技术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第三,提高生产率并由此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技术创新是核心的竞争要素,而一个国家的信息战略,能够帮助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环境。 


吉林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张锐昕

张锐昕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赫亮

赫亮

副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62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6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