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制造了我们时代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奇观——新媒体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要构成和形式是新媒体文化,而要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化,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生活,掌握和学习“新媒体文化”便成为一门绕不开的“必修课”。
这门课的主题是什么?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主要从文化研究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社交生活。本课程努力给学习者两大承诺——知识承诺和思维承诺。第一,知识承诺是12个知识专题,尝试勾勒新媒体文化研究的知识地图。重点介绍新媒体文化研究的十大理论范式。第二,思维承诺是批判性思维,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的新媒体现象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思与警醒,跟新媒体建立一种恰当而从容的关系。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手机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
“双十一”是如何成为一种盛大的节日?
美颜相机究竟有没有“欺骗”世界?
一个围观是如何驱赶另一个围观的?
算法到底是对人的一种奴役还是解放?
10万+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商业迷思?
被窝里面的经济学是如何发生的?
5G给了个体更大的自由还是束缚?
公共事件为什么离不开图像动员?
我们制造的数据又是如何支配我们的?
二维码的世界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
面对这一系列新媒体文化现象或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范式进行分析。简单来说,这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十种理论范式,帮助同学们对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具备独立思维与研究能力。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教学团队:本课程为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教学团队的倾力之作。课程负责人刘涛老师是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潇潇老师和李洁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2)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此外,三位老师主讲的《媒介文化研究》获批广东省精品示范课程,本课程《新媒体文化十二讲》是在《媒介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和探索,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值得肯定。
(3)教学方法:结合MOOC本身的特点,《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侧重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面,重点聚焦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努力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方面,本课程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尝试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统一。
(4)课程荣誉:本课程随机选择的一节《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选自第九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第一节)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微课组一等奖。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新媒体文化的知识谱系,提高对新媒体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特别是掌握新媒体文化现象解读和分析的十个的理论工具或研究范式——修辞批评、符号批评、性别批评、消费批评、仪式批评、亚文化批评、空间批评、技术批评、身体批评、全球化批评。
(1)代表性的文化理论;
(2)不同批评范式的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经典案例;
(3)对当前社会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能够借助恰当的批评范式进行分析。
60-84分,合格
85分以上,优秀
注:作业和交流均在MOOC(非SPOC)平台完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交流区”的发(回)贴数据与质量(基本要求是每一讲5条,总数60条),期末成绩可以加分5-10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本课程旨在介绍新媒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原理,及其对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影响。本课程适合任何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学习者,课程选修不需要任何前驱知识,特别欢迎新闻传播学科、戏剧影视学、文学等学科的学习者选修、交流。
基础文献:
阿雷恩·鲍尔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曾一果. 媒介文化理论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扩展文献:
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赵毅衡. 符号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意义.三联书店. 2010.
罗伯特·艾伦: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斯皮瓦克.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迪克·赫伯迪格.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尼克·库尔德里.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陈龙. 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QQ群:新媒体文化十二讲2019,群号724674342,入群密码2019(如果提示密码错误,可能是申请入群人数太多导致的,建议稍后再试,或者在电脑登陆QQ加入)。QQ群仅限于信息发布、交流吐槽,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讨论,还请回到课堂交流区,这里才是真正的思想阵地。
(2)注:作业和交流均在MOOC(非SPOC)平台完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交流区”的发(回)贴数据与质量,期末成绩可以加分5-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