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制造了我们时代最为独特的一道文化奇观——新媒体文化。当代文化的主要构成和形式是新媒体文化,而要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化,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新媒体生活,掌握和学习“新媒体文化”便成为一门绕不开的“必修课”。
这门课的主题是什么?
《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主要从文化研究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社交生活。本课程努力给学习者两大承诺——知识承诺和思维承诺。第一,知识承诺是12个知识专题,尝试勾勒新媒体文化研究的知识地图。重点介绍新媒体文化研究的十大理论范式。第二,思维承诺是批判性思维,希望大家能够对今天的新媒体现象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思与警醒,跟新媒体建立一种恰当而从容的关系。
这门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程导读
第1讲:走近文化理论
第2讲:新媒体与修辞批评
第3讲:新媒体与符号批评
第4讲:新媒体与性别批评
第5讲:新媒体与消费批评
第6讲:新媒体与仪式批评
第7讲:新媒体与亚文化批评
第8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
第9讲:新媒体与技术批评
第10讲:新媒体与身体批评
第11讲:新媒体与全球化批评
第12讲:新媒体文化研究方法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手机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
“双十一”是如何成为一种盛大的节日?
美颜相机究竟有没有“欺骗”世界?
一个围观是如何驱赶另一个围观的?
算法到底是对人的一种奴役还是解放?
10万+是如何成为今天的商业迷思?
被窝里面的经济学是如何发生的?
5G给了个体更大的自由还是束缚?
公共事件为什么离不开图像动员?
我们制造的数据又是如何支配我们的?
二维码的世界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
面对这一系列新媒体文化现象或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范式进行分析。简单来说,这门课程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十种理论范式,帮助同学们对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具备独立思维与研究能力。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教学团队:本课程为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教学团队的倾力之作。课程负责人刘涛老师是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潇潇老师和李洁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2)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获批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此外,三位老师主讲的《媒介文化研究》获批广东省精品示范课程,本课程《新媒体文化十二讲》是在《媒介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和探索,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值得肯定。
(3)教学方法:结合MOOC本身的特点,《新媒体文化十二讲》侧重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面,重点聚焦当前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努力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的知识点;启发式教学方面,本课程强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尝试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统一。
(4)课程荣誉:本课程随机选择的一节《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选自第九讲《新媒体与空间批评》第一节)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微课组一等奖。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新媒体文化的知识谱系,提高对新媒体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特别是掌握新媒体文化现象解读和分析的十个的理论工具或研究范式——修辞批评、符号批评、性别批评、消费批评、仪式批评、亚文化批评、空间批评、技术批评、身体批评、全球化批评。
(1)代表性的文化理论;
(2)不同批评范式的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研究内容以及经典案例;
(3)对当前社会的新媒体文化现象,能够借助恰当的批评范式进行分析。
证书取得的要求:最后总课程成绩在60分至84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总课程成绩由单元测验、课程讨论、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的单项成绩组合而成。
1. 单元测验占40%:共12单元(12讲),每单元5道选择题。
2. 课程讨论占20%:学生需要在“课堂交流区”回复12条以上,根据回复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分(活跃度较高者,可加分5-10分)。注:平台讨论区分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按照MOOC平台的默认计分规则,系统计分只计算“课堂交流区”的回复内容(只统计主贴回复,其他不计)。
3. 期末考试占40%:均为客观题,包括20道选择题,10道判断题。
课程导读
课程导读
第一讲 走近文化理论
第一节 文化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第四节 性别与性研究
第一讲 单元测验
第二讲 新媒体与修辞批评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
第二节 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
第三节 隐喻和框架:话语权争夺的两大利器
第四节 我们时代的概念及其生产秘密
第二讲 单元测试
第三讲 新媒体与符号批评
第一节 理解符号:从索绪尔到皮尔斯
第二节 符号背后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网络世界的符号景观
第四节 一个传播符号学批评模型
第三讲 单元测试
第四讲 新媒体与性别批评
第一节 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
第二节 身体消费的悖论
第三节 新媒体与女性赋权
第四讲 单元测试
第五讲 新媒体与消费批评
第一节 乐观的文化消费论
第二节 悲观的文化消费论
第三节 迷文化与融合文化
第五讲 单元测试
第六讲 新媒体与仪式批评
第一节 理解仪式
第二节 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
第三节 互动仪式链
第四节 新媒体仪式批评
第六讲 单元测试
第七讲 新媒体与亚文化批评
第一节 亚文化研究概述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第三节 亚文化的收编
第四节 亚文化个案分析
第七讲 单元测试
第八讲 新媒体与空间批评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认识论
第二节 空间实践与权力生产
第三节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
第四节 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
第五节 空间生产的文化后果
第八讲 单元测验
第九讲 新媒体与技术批评
第一节 电报:技术与文化变革
第二节 虚拟现实:技术与时空重组
第三节 手机:技术与主体性异化
第四节 微信:技术重塑社会关系
第九讲 单元测验
第十讲 新媒体与身体批评
第一节 五种身体形态
第二节 身体的哲学历险
第三节 身体背后的权力密码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身体政治
第十讲 单元测验
第十一讲 新媒体与全球化批评
第一节 地球村中的媒介帝国主义
第二节 网络外交:全球政治传播的新蓝海
第三节 网络恐怖主义:新媒体分权的挑战
第十一讲 单元测验
第十二讲 新媒体文化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民族志
第三节 焦点小组
第四节 互动叙事
第十二讲 单元测验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本课程旨在介绍新媒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原理,及其对我们当下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课程适合任何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学习者,课程选修不需要任何前驱知识,特别欢迎新闻传播学科、戏剧影视学、文学等学科的学习者选修、交流。
基础文献:
阿雷恩·鲍尔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曾一果. 媒介文化理论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扩展文献:
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赵毅衡. 符号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意义.三联书店. 2010.
罗伯特·艾伦: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斯皮瓦克.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迪克·赫伯迪格.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尼克·库尔德里.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陈龙. 传媒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