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心愿,也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医学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求人们持续关注自身健康、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等议题,并积极参与其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难以解决所有健康问题,也不可持续。而无论是健康教育还是健康促进工作,都离不开健康信息的传播与行为科学的引导,尤其是在媒介化社会的当下,融媒体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需要对于健康信息设计、媒体传播,以及传播效果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健康传播的诸多重要议题,包括健康和疾病的文化观念、心理学在健康情境下的应用、传播与健康行为改变、健康信息搜索、医疗保健中的新媒体技术、医患沟通、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公共卫生与风险传播以及卫生运动信息设计与传播。
学习这门课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我们应该如何健康生活?
如何提升公共卫生?
诸类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健康议题?
不断发展的媒体格局为风险与健康传播带来了何种机遇和挑战?
如何培养熟练驾驭“健康传播”技能的高水平人才?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在知识普及、学理研究、实践应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等方面对“健康传播”这一重要传播学领域展开系统研习,加快形成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这种服务包含了宣教、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多个层面。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全支撑与保障”六大方面全面梳理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主旨内涵。纲要的发布,表明当前大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人民的最高需求,大健康产业即将启动,大健康传播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与“大健康”息息相关的各领域的发展也亟需专业人才的支持。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教学团队:
本课程依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由校级教学团队“健康传播教学团队”倾情打造。课程负责人黄雅堃老师是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2020)。主讲教师李锦辉老师获暨南大学第六届本科课程新任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0);刘佳炜老师获暨南大学第六届本科课程新任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0);林小榆老师获暨南大学第三届本科课程教学竞赛特等奖(2008);陈曦子老师长期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学院双语及全英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是校级金课《新闻学概论》(全英)课程负责人(2020)。教学团队承担新闻与传播学院科学硕士《健康传播理论》、专业硕士《健康传播》、本科课程《健康传播》以及全校通识课程《健康传播与日常生活》的教学工作,教学基础较好,教学效果满意度高。
(2)教学内容:
《健康传播:基础与应用》的课程特色体现为“跨学科”性:一方面,与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所涵盖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公共政策和健康管理等领域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依托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从人文关怀、社会支持、叙事医学和社会营销等“非典型性”医学角度切入,构建新文科视野下“植根大传播,放眼大健康”的交叉学科知识版图,亦是积极回应“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对健康传播研究和健康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
(3)教学手段:
本课程将充分发挥MOOC平台共享、互动的传播优势,以课程视频、案例剖析、直播教学等方式,在基于授课框架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积极观照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意识出发探究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话题和实践技能达成。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既具国际视野,也回应本土议题,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视野下的传播观和健康观。
同学们通过学习,将掌握医疗卫生的常识和传播理念,熟悉健康传播理论、模块及研究方法,了解健康促进的基本流程,能熟练运用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技术以及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技能,实现医疗机构与社会大众的有效沟通,切实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
课程成绩 = 单元测验(30%)+ 课程讨论(30%)+ 期末考试(40%)。细则如下:
【单元测验】:每章10道选择题或填空题,随课程发布。
【课程讨论】:每章将发布2道讨论题,请同学们参与讨论。注:讨论区分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其中,MOOC平台默认只有“课堂交流区”的发帖数量纳入计算量,回复主题帖得分,评论不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获得满分需要在“课堂交流区”发帖12条及以上,根据发贴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评分。(讨论可采用中文)
【期末考试】:均为客观题,由20道选择题和20道填空题构成,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Chapter 1 Overview of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1.1 Defining health communication
1.2 A brief history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 Models of health care
1.4 Current issues in health care
第一单元测试
Chapter 2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Health and Illness
2.1 What is culture?
2.2 Understanding health and illness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2.3 Social roles and health
2.4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第二单元测试
Chapter 3 Applying Psychology in Health Settings
3.1 What is health psychology?
3.2 Heal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3.3 Understanding key theories in health psychology
3.4 The use of persuasion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第三单元测试
Chapter 4 Communication & Health Behavior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4.1 Communication & Biomedical Revolution in 21st Century
4.2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t Individual Level
4.3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n Macro Level
4.4 Case Study & Conclusion
第四章测试
Chapter 5 Public Health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5.1 Introduction to Public Health & Crisis Communication
5.2 Global and Large-Scale Health Threats
5.3 Risk Factors:At-Risk Communities in US
5.4 Health-Related Risk & Crisis in China
第五章测试
Chapter 6 Communicating Health Information with Digital Media
6.1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a digital age
6.2 Why seek for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6.3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
6.4 Digital divide in health information
第六章测试
Chapter 7 Promoting Human Well-being with Digital Technologies
7.1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ealth technologies
7.2 Perceptional and behavioral changes
7.3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improvements
7.4 Concerns in digital health technologies
第七章测试
Chapter 8 Found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8.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8.2 Key functions of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8.3 Some Problems in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8.4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Model
第八章测试
Chapter 9 Communication Skill Builders
9.1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9.2 Dialogue
9.3 Narrative Medicine
9.4 Communication Tips for Patients
第九章测试
本课程无特殊要求先修其他课程,适合传播学、公共卫生、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在校学生学习,也欢迎有志在大健康产业工作的从业者选修。
1. du Pré, A., & Overton, B. C. (2020). Communicating about health: Current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lanz, K., Rimer, B. K., & Viswanath, K. (Eds.) (2015). Health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3. Lederman, L. C., Kreps G. L., & Roberto, A. J. (2017).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everyday life.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4. O’Hair, H. D. (2018). Risk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an evolving media environment. New York, NY: Routledge.
5. Parvanta, C. F., Nelson, D. E., & Harner, R. N. (2018). Public health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ools and strategies. Burlingto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6. Schiavo, R. (2013). Health communi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2th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7. Servellen, G. (2018).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th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Context, concepts, practice, and evidence (3rd ed.). Burlington: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8. Wright, K. B., Sparks, L. & O’Hair, H. D. (2013).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iley-Blackwell.
9. 帕特丽夏·盖斯特-马丁等著:《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龚文庠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陈梁著:《健康传播: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版。
11. 聂静虹著:《健康传播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2. 张自力著:《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