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 大自然养育了生命万物。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经济贸易、美学观赏、战争行为、文化交流、旅行探险、民族迁徙等目的,或因为其他偶然事件的发生,人类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带来了生态灾害。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生态规律,更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所行所到之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大自然养育了生命万物。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经济贸易、美学观赏、战争行为、文化交流、旅行探险、民族迁徙等目的,或因为其他偶然事件的发生,人类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带来了生态灾害。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生态规律,更好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所行所到之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环境生态概论》是以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与生物之间关系的学习,构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知识体系。掌握环境问题、生物与环境、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特点及其生态修复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生态学观点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基础知识铺垫。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当前存在的环境生态问题。
2.掌握个体、种群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种群与环境的关系。
3.掌握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过程。
4.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熟悉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5.掌握物质循环的原理、环境污染特点、现状及其生态治理的基本知识。
6.熟悉生态环境热点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2.具有分析种群变动与生态平衡的能力
3.具有认识群落结构与生态平衡的能力
4.具有认识和判断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
5.具有认识判断水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修复的常识
6.具有认识判断空气环境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的常识
7.具有认识判断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退化生态修复的常识
8.具有认识判断固体废弃物及其生物法处理的基本能力
(三)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尊重每个生命的意识和态度;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环保生活习惯;
4.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职业意识;
5.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程大纲
地球环境
课时目标:掌握课程作用、定位、学习特点与要求;掌握环境组成、地球各圈层特点。掌握古代文明的消失的原因及其警示;掌握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创建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掌握环境生态学的由来及发展趋势;熟悉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01-01 地球我们的家园
01-02 人类发展&环境问题
01-03 人类保护环境的历程--环境生态学的由来
生存之境
课时目标:熟悉生物的分类与协同进化。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掌握环境与生态因子;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了解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02-01 地球上的生物
02-02 生物对环境如何适应?
02-03 影响生物生存的要素:生态因子
种群的奥秘
课时目标:掌握种群概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熟悉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掌握种群数量特征;熟悉种群的动态特征。掌握种内、种间的相互作用;了解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种群调节;掌握生态位理论。
03-01 什么是种群?
03-02 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
03-03 物种间有哪些关系?
走进森林
课时目标:掌握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熟悉群落的演替过程、演替类型;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掌握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熟悉南京紫金山典型森林群落的组成。
04-01 什么是群落?
04-02 群落是如何演替的?
04-03 南京紫金山典型森林群落的组成
多姿多彩的地球
课时目标: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及能量流动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掌握生态系统稳态机制、自我调节力、生态阈限、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掌握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熟悉湿地、水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功能及特点;熟悉各生态系统当前的生态状况及保护措施;掌握外来物种入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05-01 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
05-02 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
05-03 生态系统中生物如何生产? 能量如何流动?
05-04 生态系统的物质如何循环?
05-05生态系统的信息如何传递?植物的智慧
05-06生态系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05-07多样的生态系统
05-08外来物种入侵与人类活动
自然之道
课时目标:掌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熟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转移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结构、组成;掌握大气污染源、污染物;熟悉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当前空气环境现状;植物对大气的修复作用;掌握我国应对全球暖化策略“碳中和、碳达峰”。掌握水资源特点、水体、水体自净力;掌握水体污染物及其来源;熟悉当前水域破坏的生态修复技术(河流、湖泊、地下水)。掌握土壤的环境容量、污染物来源;掌握土壤退化及其分类;熟悉土壤退化的生态修复技术。熟悉南京幕府山及其生态修复工程。了解当前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措施。
06-01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06-02 大气污染及其植物修复
06-03 水体污染及其生态修复
06-04 土壤及其退化的生态修复
06-05 南京幕府山及其生态修复工程
06-06 解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过程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建议使用教材: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 李元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75231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专业网站:
环境生态网https://www.eedu.org.cn/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