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植物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为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也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植物学》课程是园艺、农学、林学甚至生物类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植物类群和系统发育及其演化等知识。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植物、爱护生命、保护自然。如果你有一颗好奇的心,想探索植物的内在秘密,想辨识植物的花花世界,想知道植物如何笑傲生物界,那就加入《植物学》慕课,和我们一起去领略神奇的植物世界吧。
植物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为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也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植物学》课程是园艺、农学、林学甚至生物类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植物类群和系统发育及其演化等知识。通过课程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植物、爱护生命、保护自然。如果你有一颗好奇的心,想探索植物的内在秘密,想辨识植物的花花世界,想知道植物如何笑傲生物界,那就加入《植物学》慕课,和我们一起去领略神奇的植物世界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植物学》是农学、林学、园艺学等所有植物类专业以及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含“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多样性”两部分。根据细胞构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生物体的顺序,“植物形态解剖”部分包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分裂,植物组织的特点、分布和功能,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植物多样性”部分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介绍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演化发展历程。
本课程由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植物学”课程团队共同开发建设,采取教师构建知识框架及学生个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辅以多媒体课程教学、课堂讨论、互动答疑、单元测试等环节。通过课程学习,将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为后述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使用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或其他途径,仅供本课程教学使用。
授课目标
《植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植物多样性和植物主要类群、植物的系统进化知识;了解植物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2)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植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和认识植物学科前沿知识,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熟练运用植物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提供学生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及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的特征和多样性;了解植物学科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以及植物在植物界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植物的特征和多样性;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在植物界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植物的主要特征。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细胞学说的内容、提出者及意义;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能正确表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掌握植物细胞的内含物并能正确区分;明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的内含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植物细胞的内含物及其种类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2-1 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一)
2-2 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二)
2-3 植物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分化
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组织的概念;掌握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中各类组织的特征、分布及功能。教学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教学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3-1 植物的分生组织
3-2 植物的成熟组织(一)
3-3 植物的成熟组织(二)
讨论一:组织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单元测验一
作业一
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根的功能和经济用途;知道根的种类、根瘤、菌根以及根的变态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教学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教学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
4-1 植物根的功能和类型
4-2 植物根尖和根的初生结构
4-3 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价值;了解茎的外部形态;知道芽和茎的类型以及茎的分枝类型;能正确区分各种变态类型的茎;掌握茎尖的结构和茎的初生结构;掌握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5-1 植物茎的功能和形态
5-2 植物茎尖和茎的初生结构
5-3 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植物叶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叶片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价值;知道各种不同类型叶的外部形态;能正确区分不同种类的变态叶;掌握单双子叶植物叶片以及裸子植物叶片的结构。教学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教学难点: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6-1 植物叶的功能和形态
6-2 植物叶的内部结构
单元测验二
作业二
植物花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花的外部形态和禾本科植物花的结构;能正确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序;掌握雄蕊的结构、花药的发育过程以及成熟花粉的形态结构;掌握雌蕊、成熟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了解胚珠和胚囊的发育过程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胚囊;熟悉开花、传粉、受精的过程;掌握受精后雌蕊各部分的变化;掌握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教学重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教学难点: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
7-1 植物花的外部形态和花序
7-2 植物雄蕊的结构及其发育
7-3 植物雌蕊的结构及其发育
7-4 植物受精及胚和胚乳的发育
讨论二:花的传粉受精方式与生活习性的相关性
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熟悉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掌握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教学重点:胚和胚乳的发育;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果实的发育和类型。教学难点:胚和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发育和类型。
植物的基本类群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知道植物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命名法规;熟悉植物界的植物类群;了解两种检索表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植物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命名法规;植物界的植物类群。教学难点:植物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
藻类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熟悉藻类植物的类群和演化历程;熟悉藻类植物的价值和危害;掌握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了解裸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轮藻门、硅藻门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各类群代表植物及其特点。教学难点: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10-1 藻类植物概述
10-2 藻类植物的分类(一)
10-3 藻类植物的分类(二)
10-4 藻类植物的分类(三)
地衣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地衣植物的特征和类型。教学重点:地衣植物的特征;地衣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地衣植物的特征。
苔藓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代表植物地钱和葫芦藓的外观形态、结构特点、繁殖方式等。教学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其特点;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难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蕨类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各类蕨类植物的特点、代表植物;熟悉蕨类植物的进化历程。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各类群代表植物及其特征;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难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3-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3-2 蕨类植物分类和代表植物
裸子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熟悉各类裸子植物的特点和代表植物。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各类群代表植物及其特征。教学难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4-1 裸子植物概述
14-2 裸子植物分类和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能正确区分木兰科、毛莨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菊科、百合科、禾木科等植物科的主要特征;运用植物分类学知识识别常见植物;形成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点:被子植物主要科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被子植物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15-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5-2 被子植物的分类
15-3 花程式、花图式和植物分类检索表
15-4 双子叶植物-木兰科、樟科、毛茛科
15-5 双子叶植物-桑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菊科
15-6 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兰科、禾本科
15-7 单子叶植物-泽泻科、芭蕉科、天南星科
单元测验五
作业五
讨论三:被子植物多样性的体现形式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完成课程在线视频学习、单元测验、讨论和期末考核。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满分100分。
(1)单元测验(30%):共有5次单元测验,共计100分。
(2)作业(20%):共有5次作业,共计100分。
(3)讨论(10%):共有3个讨论话题,学生须参与课堂讨论,才能获得该分数。
(4)期末考核(40%):完成平台上发布的考试题,需要在120分钟内完成,考试机会仅一次。
参考资料
教材:
马三梅、王永飞,植物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参考资料:
1、陆时万、吴国芳,植物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周云龙、刘全儒,植物生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3、金银根,植物学(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
4、马炜梁,植物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
5、贺学礼,植物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