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国家教育部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指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知。越是先进的国家,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普及程度越高,应用领域越广。因此,培养统计意识,关注统计数据,掌握统计方法,无论是对于理论学习、科学研究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本课程共9章52讲,内容涵盖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的描述、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去繁就简,以生动的生活场景动画案例作为开篇导入,主要内容讲述中引用的例子也紧贴生活,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现实感,使同学们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完成该学习。通过学习,不仅能够使大家具备基本的统计思想,培养同学们学习统计的兴趣,而且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大家掌握基本统计方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标准(要求线上线下的评分标准应当一致)
考核成绩的构成比例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平时成绩分单元测验与课后讨论两部分,单元测验占20%,课后讨论占10%。
单元测验要求同学们跟随每章的视频进度,在学习完每单元内容后进行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测验题。完成作业的时间为第一、二章1个月以内,其他各章的作业2周以内完成。
课后讨论题都发布在讨论区。有主观题与小组讨论两类,主观题以问答为主;小组讨论课自由发言。课后讨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必须对问题发表意见并作出互评,评分机制侧重于发言内容,要求单个学生的全部发言被点赞10以上才能得满分。
期末考试占70%。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主要考察同学们对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掌握程度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提前2周公告考试时间和安排。计时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每人只能做一次。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整个课程的学习铺垫基础。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统计发展史(一)
第二讲 统计发展史(二)
第三讲 统计学基本概念之总体与样本
第四讲 统计学基本概念之变量与数据类型
第五讲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搜集常用的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对整个搜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调查组织形式
第二讲 调查方案的设计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重点掌握数据位置测度指标和变异性的测度指标,熟练掌握数据相对位置的测度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数据的处理
第二讲 数据位置的测度之、
、
第三讲 数据位置的测度之、
第四讲 数据变异性的测度之方差
第五讲 数据变异性的测度之标准差
第六讲 数据相对位置的测度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时间序列概述
第二讲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
第三讲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分析
第四讲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第五讲 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
第六讲 长期趋势测度之修匀法
第七讲 长期趋势测度之方程法(一)
第八讲 长期趋势测度之方程法(二)
第五章 统计指数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指数的概念、性质、种类和作用,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及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将不同的指数区分开来,最后还应该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讲 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 综合指数的编制
第三讲 平均数指数
第四讲 平均指标指数
第五讲 指数体系
第六讲 常用的经济指数
第六章 抽样与抽样分布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几种常用的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掌握它们的实施特点及应用场合。在回顾4种常见的概率分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能够准确判断不同情形下样本均值和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形式。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讲 抽样组织形式(一)
第二讲 抽样组织形式(二)
第三讲 常见概率分布简介
第四讲 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一)
第五讲 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二)
第七章 参数估计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总体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掌握估计量选择的优良标准,重点理解和熟练掌握单个总体均值和比例的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将之推广到两个总体的情形;熟练掌握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讲 估计量评价标准
第二讲 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
第三讲 单个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第四讲 样本容量的确定
第五讲 单个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及样本容量的计算
第六讲 单个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规则和两类错误的概念,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和总体均值、成数、方差的检验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讲 显著性水平
第二讲 两类错误
第三讲 P值的问题
第四讲 一个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第五讲 一个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
第六讲 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关系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直观了解变量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和计算,认识相关和回归的差别;理解和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估计方法、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方差分析表各项的计算及含义以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假设检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相关关系概述
第二讲 线性相关关系的测定
第三讲 回归方程拟合之相关和回归差别
第四讲 回归方程的拟合之回归系数估计
第五讲 回归方程的拟合方差分析表
第六讲 回归方程的检验
第七讲 例题解析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过相关的微积分、概率论和经济学知识。
[1] 罗良清,平卫英. 统计学[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2] 罗良清. 商务统计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 戴维.S.穆尔. 统计学的世界[M]. 中信出版社,2013.
[4] 尼尔.J.萨尔金德. 爱上统计学[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