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内容:
本课分十个专题,分别介绍《周易》的思想、孔子《论语》的思想、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大学》《中庸》的思想,《庄子》的思想,《孙子兵法》的思想,《墨经》的思想,《心经》的思想,以及朱熹理学的思想、王阳明《传习录》的思想。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
2、课程团队
(1)课程负责人
韩鹏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负责人。主要讲授道家思想。陕西省教学名师,主持多项重大课题,其课程《品读道家智慧》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慕课,并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入选中国大学最美慕课。曾带领西交辩论队荣获1998年首届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和1999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培养出包括路一鸣、郭宇宽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华语辩手,是华语辩论界最优秀的教练之一。
(2)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周易》思想、佛教思想
主讲教师龚建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大学》、《中庸》、《孟子》等思想。
主讲教师妥建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讲授《论语》思想。
主讲教师邓妙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讲授孙子兵法、庄子哲学等。
主讲教师李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讲授朱熹理学思想。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教师雒自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讲授墨子的逻辑思想。
主讲教师张帆,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佛教思想。其编著的《中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深受全国读者的喜欢
主讲教师邱根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讲授王阳明的哲学思想。2013年曾经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竞赛一等奖。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哲学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既有对儒释道经典的介绍,也有对理学、心学思想的阐释,以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哲学,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全方位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加强哲学经典著作与学生的联系,强调传授知识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强调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强调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强调时代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拓展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单元测验占比29%(请注意单元测验的截止提交时间为2025年6月13日)
视频学习完成度占比30%(包括视频个数和时长,确保所有视频及课件都学完成学习)
考试占比41%(考试开始时间为2025年5月1日,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3日,考试只有一次作答机会,务必一次性完成作答;若在PC端考试请使用谷歌浏览器,考前注意网络环境并关闭QQ/微信等弹窗消息,进入考试切勿退出和切换考试页面)。
第一周 《周易》导读
1.1 周易的作者
1.2 乾卦解读:周易的人生观
1.3 坤卦解读:周易的道德观
1.4 泰卦解读:周易的对话观
第一周《周易》导读测验
第二周 《道德经》导读
2.1 老子其人
2.2 《道德经》这本书
2.3 上善若水
2.4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导读单元测验
原文翻译
第三周 《论语》导读
3.1 《论语》与“对话录”
3.2 孔子的历史形象
3.3 孔子“仁”的思想
3.4 孔子的学习之道
《论语》导读单元测试
原文翻译题
第四周《大学》和《中庸》导读
4.1《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4.2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4.3《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4.4《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大学》和《中庸》导读单元测试
第五周《孙子兵法》导读
5.1 孙子其人其书
5.2 用间篇
5.3 谋攻篇
5.4 军势篇
单元测试题
第六周 《墨经》导读
6.1 墨子,墨学与《墨经》
6.2 《墨经》的逻辑学
6.3 《墨经》的认识论
6.4 《墨经》的伦理学
单元测试题
第七周《心经》导读
7.1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
7.2《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
7.3《心经》解析
7.4《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心经》导读测试
第八周《庄子》导读
8.1庄子其人其书
8.2庄子思想(上)
8.3庄子思想(下)
单元测试题
第九周 朱熹思想导读
9.1 对理的疏解
9.2 对欲的疏解
9.3 理欲关系的认识
朱熹思想导读测试
第十周 王阳明思想导读
10.1王阳明其人
10.2心即是理
10.3知行合一
10.4致良知说
王阳明思想导读单元测试
对中国哲学史有初步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即可。
1,张帆.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韩鹏杰.道德经说什么[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3,〔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M]长沙:岳麓书社,2008.
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王博. 庄子哲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钱穆.中国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9,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0,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16.
12,〔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金景芳.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孙武.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探讨型课程,很多内容尚可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并不是定论性内容;
2.关于诸多经典很多原句存在着不同断句、解释,是正常的,可以开展学术讨论;
3.对课后的客观题一般有明确答案,讨论题并无标准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提出独 特创见;
4.开展学术讨论要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