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中外建筑史
第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20日 ~ 2025年01月04日
学时安排: 2-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32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中外建筑史》是风景园林专业核心与特色课程。本课程通过中外建筑古代史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典型案例,介绍中外建筑历史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规律。教学中“以史带论”。通过建筑历史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建筑理论的重要命题与设计手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深化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中外建筑史》是风景园林专业核心与特色课程。本课程通过中外建筑古代史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典型案例,介绍中外建筑历史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规律。教学中“以史带论”。通过建筑历史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建筑理论的重要命题与设计手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深化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中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筑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因素。


在中国建筑史部分,课程将带领学生穿越时光,从原始社会的简陋住所到封建社会的宏伟宫殿、陵墓、园林,再到近现代的折中主义与现代式建筑,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近现代建筑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艰难探索。


而在外国建筑史部分,课程则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庙宇到罗马的万神庙,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和宫殿,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学生将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空间的探索。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建筑知识和理论,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将从历史中汲取灵感,从经典建筑中汲取造型元素,为今后的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规划设计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之,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学科,它将带领学生走进建筑的世界,感受建筑的魅力,探索建筑的奥秘,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目标

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授课目标,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外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风格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进而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首先,课程致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简陋构筑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建筑,再到近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每一阶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清晰地把握建筑发展的主线,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其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外经典建筑的赏析,引导学生领悟建筑的美学价值,学会从形式、空间、结构、材料等多个角度评价建筑作品,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此外,课程还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学生将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理解建筑创新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作品。

成绩 要求


总成绩=章节测验50%+期末测试40%+课程互动10%

其中,10章教学内容,每章测试5分,合计50分;期末测试占40分;课堂讨论依据学生活跃度情况,总分10分。

本课程没有证书

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1 木构架建筑的构成

1.2中国古建筑唐宋时期概况(上)

1.3中国古建筑唐宋时期概况(下)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测试

宫殿与住宅

2.1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2 中国古代宫殿型制

2.3 中国古代宫殿实例

2.4 中国传统住宅的类型与实例

2.5 中国传统住宅实例

《宫殿与住宅》测试

坛庙与陵墓

3.1 中国古代坛庙的类型与实例

3.2 中国古代 陵墓的组成与形制演变

《坛庙与陵墓》测试

佛教建筑

4.1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概述

4.2 唐及以前的佛教建筑与实例

4.3 唐以后的佛教建筑发展及实例

4.4 塔的来源与构成

4.5 塔的类型与实例

《佛教建筑》测试

古希腊建筑

5.1 柱式

5.2 雅典卫城

5.3 卫城单体建筑(上)

5.4 卫城单体建筑(下)

《古希腊建筑》测试

古罗马建筑

6.1 古罗马概述与建筑类型简述

6.2 古罗马建筑类型简述

6.3 古罗马建筑技术与理论成就

6.4 古罗马代表性建筑实例

《古罗马建筑》测试

拜占庭建筑

7.1 穹顶与帆拱

7.2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测试

哥特建筑

8.1 哥特建筑特征

8.2 哥特教堂实例

《哥特建筑》测试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9.1 文艺复兴建筑(早期)

9.2 文艺复兴建筑(中期)

9.3 文艺复兴建筑(晚期)

《文艺复兴建筑》测试

巴洛克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巴洛克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巴洛克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测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外建筑史课程的预备知识,是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应当具备的一些基础认知和理解,这些预备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深入理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以下是中外建筑史课程的预备知识总述:


一、建筑基础知识

建筑概念与分类: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的定义、功能、类型等。熟悉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

建筑构成要素:掌握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墙体、屋顶、门窗、楼梯等,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关系。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历史分期:对中外历史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与建筑史紧密相关的历史时期,如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以及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

文化背景: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等,这些因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艺术与设计基础

美学原理:初步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如形式美法则、色彩搭配、比例尺度等,这些原理在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思维:培养设计思维,学会从功能、美观、经济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建筑设计问题。

四、相关学科知识

材料与技术: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在建筑中的应用,同时关注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地理与环境:认识地理环境对建筑布局、风格等的影响,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五、学习方法与态度

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建筑史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建筑史中的问题和观点。

跨学科视野:具备跨学科视野,将建筑史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历史、文化、艺术等相联系,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参考资料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七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刘先觉.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罗小未、蔡婉英著.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常见问题

中外建筑史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课程内容、理解难度、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些常见问题的总述:


历史分期与建筑风格的关联:学生常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其所属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建筑术语与概念的理解:中外建筑史课程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概念,如“斗拱”、“拱券”、“哥特式建筑”等,学生可能对这些术语和概念的含义及作用不够清晰。建议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目或网络资源,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理解和记忆。


跨文化比较与分析:在比较中外建筑史时,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及其背后的原因。这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比较的能力,能够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建筑实例的解读:课程中会介绍大量经典建筑实例,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从建筑史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实例。建议通过实地考察、观看纪录片或图片资料等方式,加深对建筑实例的感性认识,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学习方法的掌握:部分学生在面对大量历史资料和建筑理论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建议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阅读教材、参加讨论课、进行案例分析、制作思维导图等,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常希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但可能感到难以找到切入点。建议通过参加设计实践课程、参与实际项目或进行建筑考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积极与教师交流、参与课堂讨论、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来寻求解决方案,以提高中外建筑史课程的学习效果。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南昌工学院
1 位授课老师
胡鑫

胡鑫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