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过程设备的应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为重点,要求熟悉并掌握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工程实践知识,能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过程设备的设计;从材料、设备的结构、制造质量、安装、操作维护等方面对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及分类;
2、 过程设备中的主要部件(薄壁壳体、厚壁壳体、平板等)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方法,薄壁壳体在外压作用下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3、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4、压力容器及各部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即常规设计,包括:压力容器筒体、封头,压力容器密封、开孔及补强、焊接结构、安全装置等的设计方法及压力试验的方法等;压力容器的应力分类;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思想;
5、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球罐的结构设计;
6、传热设备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计算方法,重点为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
7、塔设备及其零部件、附件的基本结构及塔设备的强度计算方法,重点为板式塔、填料塔零部件以及塔的附件,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
8、搅拌反应器中各零部件包括反应容器、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及特点。
本课程以过程设备的应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为重点,要求熟悉并掌握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工程实践知识,能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过程设备的设计;从材料、设备的结构、制造质量、安装、操作维护等方面对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过程设备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过程设备的功能及应用,了解影响过程设备设计的因素;
2、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及分类,了解国内外压力容器设计规范;
3、 熟练掌握过程设备中的主要部件(薄壁壳体、厚壁壳体、平板等)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方法,薄壁壳体在外压作用下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4、掌握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5、熟练掌握压力容器及各部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即常规设计,包括:压力容器筒体、封头,压力容器密封、开孔及补强、焊接结构、安全装置等的设计方法及压力试验的方法等;掌握压力容器的应力分类;了解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思想;
6、掌握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掌握球罐的结构设计;
7、熟练掌握传热设备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各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
8、熟练掌握塔设备及其零部件、附件的基本结构及塔设备的强度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板式塔、填料塔及其零部件、塔附件的基本结构,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塔体的振动及防振;
9、熟练掌握搅拌反应器中各零部件包括反应容器、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及特点。
期末考试60%,在线学习20%,现场讨论10%,实验10%。其中在线学习20%的构成:视频观看与论坛活跃度占5%,在线提交作业占15%。总分60-84为合格,85及以上为优秀。
课程编号:0802501007
课程名称:过程设备设计A
英文名称:Process Equipment Design A
学 分:3.5 总 学 时:56
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 6 上机学时:0 课外学时:0
适用对象:四年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A、材料力学D、机械设计A、化工原理A
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建议:56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工程实践知识,基本具备从事过程设备设计和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过程设备的应力分析和结构设计为重点,要求熟悉并掌握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工程实践知识,能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过程设备的设计;从材料、设备的结构、制造质量、安装、操作维护等方面对过程设备的工程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及分类,了解国内外压力容器设计规范;
2. 熟练掌握过程设备中的主要部件(薄壁壳体、厚壁壳体、平板等)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方法,薄壁壳体在外压作用下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3. 掌握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4. 熟练掌握压力容器及各部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即常规设计,包括:压力容器筒体、封头,压力容器密封、开孔及补强、焊接结构、安全装置等的设计方法及压力试验的方法等;掌握压力容器的应力分类;了解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思想;
5. 掌握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
6. 熟练掌握传热设备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各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
7. 熟练掌握塔设备及其零部件、附件的基本结构及塔设备的强度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板式塔、填料塔及其零部件、塔附件的基本结构,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塔体的振动及防振;
8. 熟练掌握搅拌反应器包括反应容器、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各种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绪论
1、教学内容
(1)掌握过程设备的功能及应用;
(2)掌握过程设备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3)了解影响过程设备设计的因素;
(4)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及内容。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过程设备的功能及应用;过程设备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2)难点:无。
第1章 压力容器导言
1、教学内容
要求:掌握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压力容器分类方式及国内外压力容器设计规范。
(1)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
(2)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分类;
(3)掌握压力容器设计规范。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压力容器的总体结构;压力容器的分类。
(2)难点:无。
第2章 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本章是该教材的重要内容,应掌握过程设备中的主要部件(薄壁壳体、厚壁壳体、平板等)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计算方法,薄壁壳体在外压作用下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1)熟练掌握回转薄壳的应力分析,包括回转壳体的几何要素,无力矩理论及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典型回转壳体的薄膜应力;了解有力矩理论及回转壳体的不连续分析方法;
(2)掌握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包括弹性应力分析和弹-塑性应力分析,屈服压力和爆破压力;
(3)掌握平板的应力分析,包括轴对称圆平板的弯曲方程,轴对称圆平板中的应力;
(4)熟练掌握薄壳的稳定性分析,包括稳定性的概念,壳体失稳的形式,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外压薄壁圆柱壳体的弹性失稳分析;掌握其它回转壳体的临界压力:半球、碟形壳体、椭圆壳体及锥形壳体等;
(5)了解压力容器的典型局部应力及分析方法,降低局部应力的措施。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薄壁壳体,无力矩理论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厚壁壳体,弹性应力,弹-塑性应力的计算方法;平板的弯曲及平板中应力的计算方法;薄壁外压容器的临界压力的计算。
(2)难点:回转薄壳的应力分析;厚壁圆筒的应力分析;薄壳的屈曲(稳定性)分析。
第3章 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压力容器用钢材,有色金属、非金属等材料及其基本性能;制造工艺如塑性变形、应变硬化以及焊接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环境如温度、介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选材的基本要求及应考虑的因素。
(1)熟悉掌握压力容器常用材料;
(2)掌握制造工艺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塑性变形,应变硬化,冷、热加工,应变时效, 焊接;
(3)掌握环境对压力容器用钢性能的影响:温度,介质;
(4)熟练掌握压力容器材料选择,包括压力容器用钢的基本要求,压力容器用钢的选择。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压力容器常用钢材的种类及性能;环境对压力容器用钢材性能的影响;压力容器材料选择。
(2)难点:无。
第4章 压力容器设计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本章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介绍压力容器及各部件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常规设计、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
(1)掌握压力容器的设计要求,设计条件,设计文件;
(2)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3)熟练掌握压力容器的常规设计方法,包括内压、外压作用下的圆筒设计和封头设计, 压力容器的密封设计,开孔及开孔补强设计,支座及检查孔设计,安全泄放装置的选择,焊接结构设计,压力试验的选择;
(4)了解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压力容器的应力分类,了解应力强度的限制条件;
(5)了解压力容器的疲劳分析思想;
(6)了解压力容器设计的技术进展。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规设计方法,包含压力容器筒体和封头,压力容器密封、开孔及补强、焊接结构、安全装置等的设计方法及压力试验的方法等。
(2)难点:常规设计方法,包含压力容器筒体和封头,压力容器密封、开孔及补强设计。
第5章 储存容器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本章介绍储存设备,包括卧式储罐及球形储罐,主要是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
(1)熟练掌握卧式储罐的结构形式及设计计算: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鞍座的强度校核;
(2)掌握球形储罐的罐体结构、支座形式及人孔和接管的设计;
(3)了解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基本结构。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
(2)难点:卧式储罐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卧式储罐的载荷分析、内力分析、筒体的应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等。
第6章 换热设备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传热设备的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各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
(1)掌握换热设备的分类及特点;
(2)熟练掌握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与结构,了解管板的设计,了解膨胀节的设计以及管束振动及防振;
(3)掌握传热强化技术。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各种管壳式换热器及其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
(2)难点:无。
第7章 塔设备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塔设备及其零部件、附件的基本结构及塔设备的强度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板式塔、填料塔及其零部件、塔附件的基本结构,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了解塔体的振动及防振。
(1)掌握塔设备的应用及结构型式;
(2)熟练掌握填料塔内件的结构设计,包括填料支承装置、液体分布装置、液体收集再分布装置、填料的压紧和限位装置;
(3)熟练掌握板式塔的分类与结构,包括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无降液管塔、导向筛板塔、斜喷型塔;塔盘的结构,包括塔盘、降液管、受液盘、溢流堰;
(4)熟练掌握塔的附件,包括除沫器、裙座、吊柱等;
(5)熟练掌握塔及裙座的强度计算及稳定性校核;
(6)了解塔设备的振动形式及防振措施。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板式塔,填料塔及其零部件,塔附件的基本结构,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
(2)难点:塔体的强度及稳定性计算的方法。
第8章 反应设备
1、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反应设备的分类、结构及特点,其主要内容为搅拌反应器包括反应容器、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各种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特点。
(1)掌握反应器的分类及常用反应器的结构及特点;
(2)熟练掌握机械搅拌反应器的基本结构:搅拌容器,搅拌器,搅拌轴的设计,密封装置及传动装置;
(3)了解机械搅拌设备技术进展。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搅拌反应器包括反应容器、搅拌轴、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及设计,各种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特点。
(2)难点:搅拌反应器包括反应容器、搅拌轴、搅拌器、密封装置等的结构及设计。
四、实践环节设计
为巩固理论知识,本课程安排5项实验,根据课程需要完成其中4项实验(2项必做,另3项中选作1项)共6学时:
1. 薄壁容器应力测试实验(2学时)(必作)
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内压薄壁容器在内压作用下薄膜应力的分布规律;
(2)验证薄壁容器筒体应力计算的理论公式;
(3)掌握用电阻应变仪测定应力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2. 高压爆破实验(2学时)(必作)
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了解厚壁容器加载、塑性变形、应变硬化、最后大变形破坏的全过程;
(2)测量厚壁圆筒的爆破压力,并与各种失效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
(3)了解大应变及数据采集的技术。
3. 外压容器稳定性实验(2学时)(选作)
实验目的及要求:
(1)观察薄壁圆筒形容器在周向外压作用下失稳的形态;
(2)测定圆筒形容器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4. 换热器综合实验(2学时)(选作)
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测定换热器的系列参数,掌握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工作原理;
(2)比较套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及性能的差别;
(3)通过测定参数计算换热器流体的热量和传热系数及效率;分析换热器的传热状况,比较顺流和逆流传热的差别。
5.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实验(2学时)(选作)
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测定水处理剂缓蚀性能;
(2)测定金属材料在特定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掌握压力容器材料腐蚀裕量的计算方法。
具体实验的内容、方法详见实验指导书。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跟随进度布置足量的课外习题。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或内容) | 讲课 | 实验 | 上机 | 习题课 | 讨论课 | 自主学习 | 合计 |
绪论 | 1 |
|
|
|
| 1 | 2 |
第1章 压力容器导言 | 2 |
|
|
|
| 2 | 4 |
第2章 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 | 13 | 4或6 |
|
|
| 19 | 38 |
第3章 压力容器材料及环境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
|
|
|
| 2 | 2 | 4 |
第4章 压力容器设计 | 10 |
|
|
|
| 10 | 20 |
第5章 储存容器 | 4 |
|
|
|
| 4 | 8 |
第6章 换热设备 | 4 | 2或0 |
|
|
| 4 | 8 |
第7章 塔设备 | 10 |
|
|
|
| 10 | 20 |
第8章 反应设备 | 4 |
|
|
|
| 4 | 8 |
合 计 | 48 | 6 |
|
| 2 | 56 | 112 |
八、学生自主学习要求
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56课时。
九、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
2、成绩评定: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中实验成绩占10%,出勤、作业、学习主动性等占20%。
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过程设备设计》(第4版),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0
参考书:《化工容器设计》(第三版),王志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化工容器设计》,丁伯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GB150-2011《压力容器》,2011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 化学工业部化工设备设计技术中心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十一、说明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授课过程中要多结合工程实例。
大纲制订人:刘友英
大纲审定人:朱大胜
制订日期:2016年4月10日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要求对常用主要过程设备的实验方法有所了解,并掌握各实验原理、步骤和常用实验仪器设备、仪表的操作方法及一些基本公式的运算。综合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认真做实验,如实观测记录,认真解答思考题中的问题,独立作出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提出实验预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独立操作完成设计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二、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随着现代过程装备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高效的过程装备、化工生产设备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属专业必修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掌握过程设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1、基本操作技能
正确使用常见的过程设备配套仪器、仪表,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过程设备测试技术、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验证所学的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2、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
验证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内压容器(薄壁、厚壁)、外压容器及换热设备等过程设备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将来工作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 薄壁容器应力测试实验装置:薄壁容器DN325*8、压力自控施压泵Z4DSY-15/80静态电阻应变仪、转换器、测试软件及测试微机;
2. 高压爆破实验装置:高压爆破教学实验台NGGY-2、压力传感器MB26、USB数据采集箱、转换适配器、测试微机及测试软件;
3. 外压容器稳定性实验装置:外压容器稳定性试验台GDWY-002、试压泵SB-48;
4. 换热器综合实验装置:换热器综合试验台GDH-002(含套管式、板式和列管式三种换热器)、电加热器、水泵、转子流量计、温控仪等;
5.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实验装置:RCC-I旋转腐蚀挂片试验仪(含10个挂片支架、仪表箱、导柱、恒温水浴箱及测温电阻)。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序号 | 实验项目 | 内 容 提 要 | 实验学时 | 实验类型 | 每组人数 | 实验要求 |
1 | 薄壁容器应力测试实验 | 了解薄壁容器在内压作用下薄膜应力的分布规律;验证薄壁容器筒体应力计算的理论公式;掌握用电阻应变仪测定应力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 2 | 验证 | 6 | 必做 |
2 | 高压爆破实验 | 了解厚壁容器加载、塑性变形、应变硬化、最后大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测量厚壁圆筒的爆破压力,并与各种失效理论的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大应变及数据采集的技术。 | 2 | 验证 | 6 | 必做 |
3 | 外压容器稳定性实验 | 观察薄壁圆筒形容器在周向外压作用下失稳的形态;测定圆筒形容器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 2 | 验证 | 6 | 选作 |
4 | 换热器综合实验 | 测定换热器的系列参数,掌握换热器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工作原理;比较套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及性能的差别;通过测定参数计算换热器流体的热量和传热系数及效率;分析换热器的传热状况,比较顺流和逆流传热的差别。 | 2 | 综合 | 6 | 选作 |
5 |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实验 | 测定水处理剂缓蚀性能;测定金属材料在特定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掌握压力容器材料腐蚀裕量的计算方法。 | 2 | 综合 | 6 | 选作 |
六、实验报告要求
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并附有实验原始记录。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实验记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四部分综合评定。
2、成绩评定:预习10%、操作40%、报告40%、原始记录1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 李冲,自编讲义,2014年5月
参考书:《过程设备设计》(第4版),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九、其他说明
无。
大纲制订人:刘友英/朱大胜
大纲审定人:朱大胜
制订日期:2017年4月8日
工程制图、工程材料、热加工基础、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化工原理
参考文献
[ 1]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主编. 过程设备设计.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 2] 王志文,蔡仁良. 化工容器设计. 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3] GB150-2011《压力容器》
[ 4]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5] 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2005年确认)
[ 6] 潘红良,郝俊文主编. 过程设备机械设计.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 7] 卓震主编. 化工容器及设备. 第二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 8] 余国琮等主编. 化工容器及设备.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 9] 贺匡国主编. 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0] L. P. Zick,Stresses in Large Horizontal Cylindrical Pressure Vessels on Two Saddle Supports[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aty Welding,1951,30(3):435~441
[11] L. P. Zick,Stresses in Large Horizontal Cylindrical Pressure Vessels on Saddle Supports,Pressure Vessel and Piping-Design and Analysis-A Decade of Progress. ASME.p959~970
[12] JB/T 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
[13] GB 12337-2014《钢制球形储罐》
[14] GB/T 17261-2011《钢制球形储罐形式与基本参数》
[15] 吴泽炜主编. 化工容器设计.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6] 陈国理主编. 压力容器设计及化工设备. 第二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17] 仇性启主编. 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 第二版 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11
[18] 邹广华,刘强编著. 过程装备制造与检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9] 薛明德,黄克智等. GB150-2011圆筒开孔补强设计的分析法. 化工设备与管道,2012,49(3):1-11
[20] Windera G E O,等. 关于卧式压力容器的设计[J]. 化工设备设计,1989,26(6):27-37
[21] 司光喜. 对降低鞍座边角处环向峰值应力的探讨[J]. 化工设备与管道,2000,37(6):17-20
[22] Zick L P. Stresses in large horizontal cylindrical pressure vessele on two saddle supports[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Welding,1951,30(3):435-441
[23] 王瑶,张晓东主编.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 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4] 黄嘉琥编. 压力容器材料实用手册. 特种材料.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5] 黄载生编. 化工机械力学基础.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26] 范钦珊. 轴对称应力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7] 王宽福编著. 压力容器焊接结构工程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8] 黄克智等编. 板壳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9] 陈偕中主编.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化工容器设计.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0] 李世玉,桑如苞主编. 压力容器工程师设计指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31] 李世玉主编. 压力容器设计工程师培训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2] 贺匡国编著.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3] 姜伟之等编著.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34] 石智豪编. 压力容器介质手册.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5] 丁伯民,蔡仁良编著. 压力容器设计——原理及工程应用.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2
[36] 左景伊,左禹编著. 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37] 王嘉麟主编. 球形储罐建造技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8] 王嘉麟,侯忠贤主编. 球形储罐焊接工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9] 丁伯民编著. 钢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检验.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40] YB 9073-2014《钢制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规定》
[41] 蔡仁良主编. 化工容器设计例题、习题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2] 朱秋尔主编. 高压容器设计.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3] 黄问盈. 热管与热管换热器设计基础.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44] 钱颂文. 换热器设计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5] GB/T 151-2014《热交换器》
[46] 朱聘冠. 换热器原理及计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47] 王志魁. 化工原理. 第四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8] 戴猷元,余立新. 化工原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9] 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齐鸣斋,潘鹤林. 化工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0] 曲文海等编. 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实用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1] 渠川瑾编. 反应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2] 胡国桢等主编. 化工密封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53] ASME Boiler & Pressure Vessel Code,Section VIII,Rules for Construction of Pressure Vessels,Division 1 ,2007
[54] ASME Boiler & Pressure Vessel Code,Section VIII,Rules for Construction of Pressure Vessels,Division 2 ,Alternative Rules ,2007
[55] ASME Boiler & Pressure Vessel Code,Section VIII,Rules for Construction of Pressure Vessels,Division 3 ,Alternative Rule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 Pressure Vessels,2007
[56] 蔡仁良,顾伯勤,宋鹏云编著. 过程装备密封技术.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7] 宋继红. 特种设备法规体系现状及总体框架思路.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2005(3)
[58] 谭蔚.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59] 喻健良.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0] 赵军,张有忱等编.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1] 王心明. 工程压力容器设计与计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62]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组织编写. 石油化工设备设计选用手册——换热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3] 王非. 化工压力容器设计——方法、问题和要点.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4] 洪德晓,丁伯民,戴季煌,朱红松. 压力容器设计与实用数据速查.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5] 俞树荣主编. 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入门与精通.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66] 张康达,洪启超主编. 压力容器设计手册. 第二版.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67] 尼奇拉斯. P. 车米逊沃夫著. 师树才,乔学福,杨盛启等译. 化工过程设备手册. 第二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68] HG/T 20569-2013《机械搅拌设备》
[69] 吴元欣等. 新型反应器与反应器工程中的新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0] 潘家祯主编. 压力容器材料实用手册——碳钢及合金钢.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71]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化工容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2]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3]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塔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4]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搅拌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5] 陈志平,章序文,林兴华等编著. 搅拌与混合设备设计选用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6] 姚慧珠,郑海泉主编. 化工机械制造工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77] 赵惠清,蔡纪宁主编. 化工制图.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8] 李喜孟主编. 无损检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9] 林大均,于传浩,杨静主编. 化工制图.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0]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委会. 王非,林英编. 化工设备用钢.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