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是电气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历程,电路理论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完整、逻辑严密、应用背景广阔的专业基础课程。
无论是在工程技术领域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路理论的应用随处可见。从简单的照明电路,到复杂的电力系统;从单个的移动电话、电视机和计算机,到卫星通信网络、互联网,都与电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只要在有电能产生、传输和使用的地方,就有电路理论的应用。同样,在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场合,也都可以见到电路理论的应用。
《电路分析》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所有“强电”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在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电路分析》课程,学生可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特色:(1)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2)注重工程案例的分析。通过引入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工程案例或科研课题,深入浅出,引导学习者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教学环节融入思政要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深入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要素,激发学习者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意识。
(一)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正确理解电路元器件基本概念、电路定律和基本定理,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和各种分析方法,具备正确分析和求解时域、频域电路,稳态和暂态过程的能力。
课程目标3:能够结合工程问题,运用数学、物理、电路理论等基本原理,分析和判断实际电路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进行建模优化和设计。
(二)能力和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4:通过电路实验/仿真环节的训练,工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引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交直流电路特征分析、线路设计、方案选择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工程素养。
电路分析课程考核方式:
(1)课程讨论和互动:15%;
要求:完成所有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并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互动。
(2)在线单元测验:25%;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单元测验,有效提交次数为3次,有效得分为3次最高分值。
(3)在线单元作业:20%;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单元作业并提交,在线单元作业采用学生互评的机制,根据互评次数和完成情况计分,学生作业成绩为各计分项去掉最小和最大值后的平均值之和。
(4)期末考试:40%;
详细评分见试卷要求。
(5)总成绩60分至79分为合格,80分及以上为优秀。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1. 邱关源. 电路[M]. 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2. 朱桂萍. 电路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3. Charies K. Alexander[美] 著,于歆杰译. 电路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