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惊异于自然的神秘,渴望读懂自然创生与运行的密码,我们将这一重任交付给科学;如今,科学技术已经从一种智识探索的产物发展为变革性的力量。在人类生存全方位科技化的今天,该如何把握科学、技术及其当代特征,如何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最终达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科学技术与我们的关联,考察科技如何缔造了今天的世界,又将以何种可能的方式塑造未来的世界,从而让我们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迎接未来生活新的可能性。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本课程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集中围绕科学技术在其历史发展与当代进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系统讲授科学技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伦理等重要问题,引导学习者一方面避免科技至上的科学主义,另一方面警惕片面否定科技的虚无主义,从而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社会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
第一讲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节 当代社会为何要关注科学和技术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学(1)
第三节 历史上的科学(2)
第四节 科学的当代内涵
第五节 何为技术
第六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二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1)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二分模型(2)
第三节 二分模型的哲学批评
第四节 社会建构论模型
第五节 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审视
第六节 互构模型
第七节 互构模型的哲学审视
第八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两种决定论立场
第九节 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互构论立场
第三讲 科学技术与人文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中的“科学”与人文
第二节 走向分裂的两种文化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两场争论
第四节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
第五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1)
第六节 从反思科学到“科学大战”(2)
第七节 如何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第四讲 科学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 科学社团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科学规范及其历史变迁
第三节 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家的形象
第四节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治理
第五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第一节 生命伦理
第二节 生态伦理(1)
第三节 生态伦理(2)
第四节 气候伦理(1)
第五节 气候伦理(2)
第六节 工程伦理
第七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八节 负责任的技术创新
① 刘鹏:《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② 蔡仲、刘鹏:《科学、技术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③ 蔡仲、刘鹏:《科学和人文的冲突与融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④ 《科学技术哲学》编写组:《科学技术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⑤ (英)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⑥ (加)瑟乔·西斯蒙多:《科学技术学导论》,许为民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⑦ (美)希拉·贾撒诺夫编:《科学技术论手册》,盛晓明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请同学们务必加入课程QQ群(群号:778935491),加群时填写验证信息“姓名+学号”。课程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建议或者意见,都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提出,或与课程助教联系(zh_liu@smail.n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