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现代气候学_2019秋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9年09月26日 ~ 2019年12月19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34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现代气候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旨在阐述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础理论、原理及其应用、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授课对象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地理、环境、生态、水文、农业、林业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为他们今后从事气象气候研究和业务以及与气候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气候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旨在阐述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础理论、原理及其应用、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授课对象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地理、环境、生态、水文、农业、林业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为他们今后从事气象气候研究和业务以及与气候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20世纪70年代初,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气候学领域发生了科学革命,从气候系统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十分活跃。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层出不穷,气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极大丰富了现代气候学内容。本课程从气候系统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传统气候学思想,提出新的气候、气候变化基本概念,阐述气候形成与变化的各种物理过程及气候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介绍气候学知识在科研和业务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对现代气候学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共安排六大部分,绪论将重点介绍新的气候概念、气候学的发展、气候系统的概念和特性等内容;第二部分气候系统热力过程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我们将从宇宙空间来认识行星地球气候的热力强迫以及气候系统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过程,从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层面来理解地-气系统热量平衡特征;第三部分气候系统的水分过程主要旨在认识气候系统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特征;第四部分将结合传统气候学思想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理论,阐述气候的形成过程;第五部分气候变化是本课程的重点和归属,提出了新的气候变化相关概念,深入认识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和影响因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内容;第六部分关注各种气象统计方法如何应用于气候诊断和气候预测,是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内容。

本课程将为大气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以及地理、环境、生态、水文、农业、林业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奠定坚实的气候学基础,提高大气科学类科研和业务人员的气候素养。 

 

授课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变化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认识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特征,了解现代气候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从事气象气候研究及业务、大气科学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成绩 要求

(1)考核方式:单元作业+讨论活跃度+期末考试

(2)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单元作业(30%)、讨论活跃度(20%)、期末考试(50%)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其应用。认识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1.1 气候的概念
1.2 气候学的发展
1.3 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4 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
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课时目标:掌握天文辐射的基本特征,认识气候系统的辐射收支及能量平衡过程,包括大气系统对地表辐射收支的影响,大气与下垫面的能量交换过程以及高-低纬间热量输送等基本过程,理解辐射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2.1 天文辐射
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减
2.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4 地表净辐射
2.5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2.6 地表热量平衡的概念
2.7 全球热量平衡的概念
2.8 全球能量平衡模型
2.9 辐射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系统的水分过程
课时目标:理解气候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水分收支平衡特征。
3.1 水分循环
3.2 大气中的水分
3.3 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3.4 气候系统水分平衡
气候形成
课时目标:掌握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基本状态,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现代气候形成理论与传统气候形成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
4.1 大气环流的形成
4.2 大气环流基本态
4.3 海洋环流
4.4 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4.5 海-陆分布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4.6 季风
气候变化
课时目标:掌握气候变化的概念及应用,理解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和成因,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1 气候变化的概念
5.2 气候系统年际变化信号—ENSO
5.3 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信号
5.4 极端气候的变化
5.5 全球增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6 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7 气候变化的成因
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
课时目标:掌握气候诊断和气候预测的概念,了解各种气象统计方法的应用。
6.1 气候诊断
6.2 气候预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面向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需要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气物理等学科基础。

 

参考资料
  1. 缪启龙、江志红、陈海山、余锦华编著,《现代气候学》第二版,2018,气象出版社

  2. 王绍武、赵宗慈、龚道溢、周天军编著,《现代气候学概论》第一版,2005,气象出版社

  3. 王绍武编著,《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第一版,2001,气象出版社

  4. R. Robert, V. Anthony,《Climatology》,2017,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5. 2018年气候变化蓝皮书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1 位授课老师
余锦华

余锦华

教授

江志红

江志红

教授

温娜

温娜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