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是依托我校大气科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开设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围绕公共气象管理过程,融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气象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度体现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宗旨。该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基本概念、要素及其基本过程,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组织及其结构、权力、职责与职能等基本知识,理解公共气象管理的运行过程、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以及公共气象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绩效评估以及公共气象管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初步将这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于对现实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的分析,提高公共气象管理的理论素养和解决现实气象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公共气象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要素及其基本过程,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组织及其结构、权力、职责与职能、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理解公共气象管理的运行过程、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管理改革发展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能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现实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同时,通过公共气象管理这一具体的公共管理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探索各类公共问题解决之道的能力,并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气象行业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气象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其投身气象事业、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热情。
1、观看视频
2、完成每章测试
3、课堂讨论
《公共气象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 | 公共气象管理 | |||||
课程名称(英文) | Management of Public Meteorology | |||||
课程类别1: | 专业主干课 | 课程性质2 | 必修 | 授课语言3 | 中文 | |
授课学期 | 7 | 学分 | 2 | |||
课程学时及分配 | 总学时 | 讲课 | 实验 | 课外 | ||
32 | 32 | 0 | 0 | |||
适用专业 | 行政管理 | |||||
教材 | 《公共气象管理学》(新编教材,待出版) | |||||
授课学院 | 法政学院 | |||||
先修课程 |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或公共事业管理学 | |||||
后续课程 | 气象政策与法规、公共气象管理实践、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实务 | |||||
课程简介 | 课程基本定位:《公共气象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是依托我校大气科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开设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围绕公共气象管理过程,融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气象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度体现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宗旨。 核心学习结果: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公共气象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要素及其基本过程,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组织及其结构、权力、职责与职能、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理解公共气象管理的运行过程、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管理改革发展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能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解决现实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同时,通过公共气象管理这一具体的公共管理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探索各类公共问题解决之道的能力,并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气象行业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气象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其投身气象事业、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热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实践调研 | |||||
大纲更新时间 | 2020.8 | |||||
注:1.课程类别:选填“通识核心课/通识拓展课/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素质拓展”
2.课程性质:选填“选修/必修”
3.授课语言:选填“中文/双语/全英文或其他语种”
二、课程目标
序号 | 课程目标(参考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定位) |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 | 达成途径 |
1. | 知识目标:掌握公共气象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公共气象管理的理论素养 | 指标点 1.1: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复兴的崇高追求 指标点 1.2:具有高度的法治精神、公共精神、民主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指标点 1.3: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健全的心智和现代化、国际化视野 指标点 2.2: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演化、历史溯源和未来趋势 指标点 2.3: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以及各种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 指标点 5.2:能利用计算机搜集、索取、存储、展示、交流政务信息 指标点 9.1:掌握前沿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 指标点 9.2:能够追踪公共管理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新的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通过系统讲授公共气象及其管理的相关知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提供课外知识拓展资料,布置相关知识点的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相关课外知识储备 |
2. |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共管理等相关知识,分析现实公共气象管理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 指标点 3.1:运用跨学科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多种专业技术解决社会管理和基层治理的实务型问题 指标点 3.2:合理准确的对行政管理问题和公共事务预判,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和方案 指标点 3.3: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的政策依据、社会环境和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指标点 4.2:能够掌握社会调研方法和分析技术,安全可靠的开展实地调研,并有效获取调研数据 指标点 4.3: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思考,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应对策略 指标点 6.1:能够就公共管理领域和社会发展与建设方向的复杂现实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 6.2:具备组织开展公共事务领域的策划和执行活动 指标点 8.2: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行政管理领域的基层治理,环境管理和气象服务方向的项目和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 |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调研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讨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公共气象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
3 | 素养目标:了解气象行业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气象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其投身气象事业、推动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热情。 | 指标点 1.2:具有高度的法治精神、公共精神、民主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指标点 7.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指标点 7.2: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能够在项目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指标点 7.3:能够认识行政管理人员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在项目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指标点 10.1: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 通过讲解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基层气象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的感人事迹,分享气象人开疆辟土推动气象工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案例,提升学生的气象素养。 |
| 课程思政目标 | 支撑专业思政指标点 | 达成途径 |
1. | 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与法治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和公共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注重实践创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 指标点9.2: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领会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树立自觉维护宪法尊严的观念,规范自我行为,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践行者。 指标点10.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标点10.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重视普遍真理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理论和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 结合公共气象管理法治化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通过讲解、案例、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与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与法治意识 |
2. | 思政目标2:教导学生做人立志,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态度,帮助学生明确并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指标点3.1: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将理论付诸实践,练好本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指标点3.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奋斗,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标点3.3: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指标点5.1: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科学的立场观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学习新思想新方法,常学常新 指标点5.2:勤于实践,积极投入新时代新实践,立志做大事、做实事,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指标点5.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现实生活和思想政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将理论付诸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 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气象服务等内容,通过讲解、案例、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气象管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和能力。 |
3 | 思政目标3:宣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指标点1.1:拥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指标点2.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指标点2.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指标点6.1:树立国富民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观念,立志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担当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指标点7.2:能够从自己做起,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以互尊互助精神为指导,为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整个社会成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指标点7.3: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指标点11.1:能够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刻认识人民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管理理念,具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结合全球气候治理、气象灾害与生态治理等内容,通过讲解、案例、实践调研等方式,增强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为气象防灾减灾贡献自己力量。 |
注:1.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选填项。需要进行专业认证,有毕业要求指标点可参照的课程必填,无明确毕业要求指标点可参照的可不填。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公共气象管理的涵义 1学时
2.公共气象的特点 1学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涵义,对公共气象管理的特点有基本认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 思政目标2
第二章公共气象管理组织与职能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管理组织的涵义、类型 1学时
2. 公共气象管理职能涵义与类型 1学时
3. 公共气象管理职能的转型与发展 1学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了解:公共气象管理组织及职能的涵义
理解:公共气象管理职能转变及其发展方向
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组织及职能的分类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调研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 思政目标1,3
第三章公共气象管理的政策与法律
教学内容:
1. 政策法律在公共气象管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1学时
2. 公共气象管理的基本法律与主要法规 2学时
3. 公共气象管理的其他法律法规 1学时
思政融入点:
全面了解气象法在农业、交通等领域的作用(尤其是科技助农方面),充分发挥法的保障与规范作用。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气象法的本质与目的、六大主要内容、气象法的主要制度;系统了解气象法体系及其他与公共气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3
第四章公共气象战略管理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 0.5学时
2.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程序与步骤 1学时
3.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0.5学时
思政融入点:通过了解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成就,理解我国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实施情况,并激发学生自豪感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概念界定以及特征和主要内容;
熟练掌握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程序与步骤;了解公共气象战略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2
第五章公共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部门人力资源获取流程
2.公共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3.公共气象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的概念,渠道,及途径,获取的重要性
掌握公共气象部门人力资源获取的流程,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公共气象部门人资资源管理培训和开发的问题和改进路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2,3
第六章公共气象部门绩效管理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部门绩效管理的提出 0.5学时
2.公共气象部门绩效管理问题 1.5学时
3.公共气象部门绩效管理对策 1学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存在问题及表现;理解公共气象部门绩效管理的对策和改革路径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3
第七章公共气象信息管理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 0.5学时
2.公共气象信息化与管理 1学时
3.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 0.5学时
4.公共气象信息安全 1学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气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对公共气象信息化与管理、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公共气象信息安全有基本认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3 思政目标1,2,3
第八章公共气象科技管理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科技管理的涵义及其发展 1学时
2.公共气象科技创新 1学时
3.重视“气象科技软实力”,全面实施人才强业举措 1学时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气象科技管理的涵义,对公共气象科技管理的发展、公共气象科技创新、重视“气象科技软实力”,全面实施人才强业举措有基本认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思政目标2,3
第九章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教学内容:
1.气象灾害成因及影响 1学时
2.气象灾害预案管理 0.5学时
3.气象灾害舆情管理 0.5学时
思政融入点:
1.结合我国在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巨大成就来讲解气象灾害的影响
2.结合我国在气象灾害预案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来讲解应急预案管理
3.围绕舆情管理的典型案例来阐释我国舆情管理的成就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成因、特点以及气象灾害造成的惨烈影响;使学生了解应急预案的概念定义以及气象灾害预案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气象灾害舆情管理的定义、管理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2,3
第十章公共气象服务
教学内容:
1.公共气象服务涵义及其分类 1学时
2.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及其基本原则 1学时
3.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拓展及其体制改革 1学时
思政融入点:
关注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状况并激发积极参与气象志愿服务的意愿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了解公共气象服务涵义、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状况
理解气象服务市场化以及气象服务体制的改革方向
掌握公共气象服务类别、发展原则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调研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思政目标1,2
第十一章公共气象科普宣传
教学内容:
1. 公共气象科普的概念、主体及特征;公共气象科普的主要内容 1学时
2. 公共气象科普的作用与功能;公共气象科普的实践模式与实践机制 1学时
思政融入点:
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工具”的科普在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公共气象科普的主体、特征、主要内容及实践模式,系统了解公共气象科普与其他科普的关系、公共气象科普的实践机制与实施效果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 思政目标1,3
第十二章公共气象管理与全球气候治理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气候变化 0.5学时
2.全球气候治理的历程及其困境 0.5学时
3.全球气候治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1学时
思政融入点:
1.了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2.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3.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掌握什么是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历程、困境、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基本认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2,3 思政目标1,2,3
四、课程评价
(一)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课程目标在各考核方式中占比1 | ||
平时表现 | 课程作业 | 期末考试 | ||
课程目标1 | 掌握公共气象管理的核心理念、公共气象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服务、气候治理以及气象管理内部运行过程等基本知识与理论。 | 30% | 40% | 30% |
课程目标2 | 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公共气象管理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对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 20% | 30% | 50% |
课程目标3 | 了解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了解气象风俗、气象谚语等文化;对气象行业人员产生良好印象,积极参与气象志愿服务如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气象宣传服务等。 | 50% | 30% | 20%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
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权重(自行赋值) | 20% | 20% | 60% |
注:1. 课程目标在考核方式及占比:主要根据课程目标自行设计和制定多元化考核方式,表中所列仅为参考(红色数据可删除)。但所列考核方式必须覆盖全体学生,可根据当学期具体教学情况酌情调整。
2. 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权重: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权重予以赋值。
(二)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课程作业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 评分标准 | 占比 | ||||
90-100 (优) | 80-89 (良) | 70-79 (中) | 60-69 (及格) | 0-59 (不及格) |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按时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熟练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且答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论合理,对公共气象管理领域的问题关注度高 | 按时完成课外作业,比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且答题思路较清晰、结论合理,较关注公共气象管理领域的问题 | 按时完成课外作业,能参与课堂讨论,能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对公共气象管理领域的问题有一定了解 | 按时完成课外作业,能参与课堂讨论,能对公共气象管理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 未能完成全部课外作业,参与课堂讨论不积极,回答问题有错误,对公共气象管理领域的问题不了解 | 课程目标1占40% 课程目标2占30% 课程目标3占30% |
2.期中/期末考试评分标准(笔试类评分标准可在大纲中按以下格式予以说明,
也可在通过“试卷分析表”予以说明)
《公共气象管理》期末考试内容和考试题目针对课程目标设计,具体评分标准参考开课学期《公共气象管理》期末试卷答案评分标准及试卷分析表。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气象与现代管理,气象出版社;姚学祥主编,1999年版。
2.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气象出版社;秦大河、孙鸿烈主编,2004年版。
3.气象服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马鹤年主编,2001年版。
4.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刘引鸽著,2005年版。
5.气象与领导,气象出版社;陈双溪、黎健主编,1999年版。
6.气象文化与民俗,气象出版社;姜海如主编,2008年版。
7.气象行政执法案例与评析,气象出版社;李修池主编,2003年版。
8.气象行政执法案例解析,气象出版社;刘宪华主编,2005年版。
9.气象科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气象出版社;气象科学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主编,1999年版。
10.天与人-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出版社;张姝丽主编,2009年版。
1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主编,2009年版。
12.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主编,2008年版。
13.气象部门应急案例选编,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主编,2009年版。
14.气象部门拓展服务领域文集,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编,2005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汇编,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主编,2004年版。
制定人:叶芬梅 薛静静 审定人:顾湘 批准人:陈俊
2022年6月8日
1、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
2、气象行业管理相关基础知识。
1.气象与现代管理,气象出版社;姚学祥主编,1999年版。
2.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气象出版社;秦大河、孙鸿烈主编,2004年版。
3.气象服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马鹤年主编,2001年版。
4.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刘引鸽著,2005年版。
5.气象与领导,气象出版社;陈双溪、黎健主编,1999年版。
6.气象文化与民俗,气象出版社;姜海如主编,2008年版。
7.气象行政执法案例与评析,气象出版社;李修池主编,2003年版。
8.气象行政执法案例解析,气象出版社;刘宪华主编,2005年版。
9.气象科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气象出版社;气象科学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组主编,1999年版。
10.天与人-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出版社;张姝丽主编,2009年版。
1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主编,2009年版。
12.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主编,2008年版。
13.气象部门应急案例选编,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主编,2009年版。
14.气象部门拓展服务领域文集,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编,2005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汇编,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主编,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