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第9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01日 ~ 2025年08月31日
学时安排: 6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14周,共31周 已有 407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6)
spContent=本课程历史悠久,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以油气藏为核心,结构由三大板块组成:油气藏的构成因素、形成机理及赋存规律。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自主研发动画50余个,助力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
本课程历史悠久,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以油气藏为核心,结构由三大板块组成:油气藏的构成因素、形成机理及赋存规律。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自主研发动画50余个,助力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西北大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伴随我国最早的石油地质专业(1950年招生),已在西北大学开设近70年,历史积淀深厚,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传统名牌课程,2007年入选陕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厚重的油气地质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能力。课程重点在于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形成机理和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

      课程定位:打好基础、向前覆盖、向后延伸。“打好基础”,是指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最基本课程;“向前覆盖”,是指尽可能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课程,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联系及应用;“向后延伸”,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油气地质学的兴趣,奠定其基本专业素质和一定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为准备。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结构上共分三个大的板块,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流体、储层和盖层、圈闭的组成),其次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和破坏过程),最后总结不同层次的油气赋存规律。

以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为例,本课程的教学课时72学时,其中授课60学时,实习、实验12学时,包括安排8次课堂实习和3次实验课。

按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的建设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了系统、整体改造和转型升级:

(1)教学资源的补充、收集和重新整合,包括:课堂讨论、随堂测验、关键外文资料导读等。

(2)根据油气地质学发展新趋势,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框架,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

(3)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从生动、鲜活的科研实例内教给学生分析油气地质问题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石油地质问题的能力。

(4)教学手段更趋多样。用于授课的电子教案几乎每年都在更新,建立了丰度的教学图库和动画演示,完成了所有知识点的教学视频,针对课程中的难点问题,自主开发了50多个动画视频,丰富了教学信息量。坚持课堂提问和自由讨论。

(5)更加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虚拟实验中心,完成相关实习与实验课,以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6)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了更加适于在线学习和交流的课程体系。

授课目标

本课程利用大量准确、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能够使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结合油气勘探实例,分析和总结对地下油气的赋存条件和赋存规律。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油气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1)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2)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3)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4)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5)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6)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7)

我国油气工业发展简史(8)

中国沉积盆地与油气田分布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1)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2)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3)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4)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5)

世界油气工业发展概况(6)

油气能源形势分析(1)

油气能源形势分析(2)

油气能源形势分析(3)

油气能源形势分析(4)

油气能源形势分析(5)

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1)

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2)

石油工业的构成、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及内容、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

石油的概念

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1)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2)

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的分类

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天然气的概念

天然气的产出状态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国内外某些气田的天然气化学成分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1)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2)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3)

天然气的逆凝结和逆蒸发(1)

天然气的逆凝结和逆蒸发(2)

油田水的概念与来源(1)

油田水的概念与来源(2)

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和矿化度

地下水的苏林分类(1)

地下水的苏林分类(2)

油田水与油气的关系

不同类型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

油气藏中流体的组成及分类

第三章 储层与盖层

储层的孔隙性

渗透性(1)

渗透性(2)

孔隙结构(1)

孔隙结构(2)

孔隙结构(3)

研究孔隙结构的其他方法

碎屑岩储集层(1)

碎屑岩储集层(2)

碎屑岩储集层(3)

碎屑岩储集层(4)

碳酸盐岩储集层(1)

碳酸盐岩储集层(2)

碳酸盐岩储集层(3)

碳酸盐岩储集层(4)

碳酸盐岩储集层(5)

其它岩类的储集层(1)

其它岩类的储集层(2)

我国主要油气区储集层的类型和时代分布

储层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盖层的形成机理(1)

盖层的形成机理(2)

盖层的相对性

盖层的主要岩性类型

盖层的有效性

盖层评价及参数的选择

储层的类型及量化表征方法

第四章 圈闭与油气藏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参数

圈闭与油气藏的分类

背斜圈闭(1)

背斜圈闭(2)

背斜圈闭(3)

背斜圈闭(4)

断层圈闭(1)

断层圈闭(2)

断层圈闭(3)

刺穿接触圈闭

逆断层圈闭

不整合油气藏分布特点

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圈闭(1)

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圈闭(2)

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圈闭地层

地层超覆

原生岩性圈闭(1)

原生岩性圈闭(2)

次生岩性圈闭(1)

次生岩性圈闭(2)

次生岩性圈闭(3)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

水动力圈闭的形成机制

流体势

单独水动力圈闭

与其他因素有关的水动力圈闭

复合圈闭

不同圈闭的三维空间展布与剖面显示的差异(1)

不同圈闭的三维空间展布与剖面显示的差异(2)

圈闭的分类、度量及形成条件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

无机成因说(1)

无机成因说(2)

早期有机成油说

晚期有机成因说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1)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2)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3)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4)

成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5)

MAB抽提物

石油形成中的生物与物理化学作用(1)

石油形成中的生物与物理化学作用(2)

石油形成中的生物与物理化学作用(3)

有机质成岩演化与油气生成的阶段性(1)

有机质成岩演化与油气生成的阶段性(2)

两种重要的有机岩石---煤和油页岩

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生物成因气

油型气

煤型气(1)

煤型气(2)

生油有机质与生气有机质结构比较

无机成因气

各种成因气识别标志

烃源岩的定义

生油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主要类型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1)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3)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4)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5)

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6)

石油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与依据

石油地球化学对比参数的选择

石油地球化学对比主要对比参数的介绍(1)

石油地球化学对比主要对比参数的介绍(2)

生油岩鉴定的基本方法及其有效程度总结

未、低熟油

煤成油

碳酸盐岩生油

油气生成理论的概念、烃源岩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地下油气运移的证据

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

发生运移的必要条件

地静压力

异常流体压力(1)

异常流体压力(2)

异常流体压力(3)

水力(狭义)

浮力

毛细管力

构造应力

其他力

油气发生初次运移时的介质环境特点(1)

油气发生初次运移时的介质环境特点(2)

初次运移的相态(1)

初次运移的相态(2)

初次运移的相态(3)

初次运移的相态(4)

初次运移的动力

计算毛细管压力大小

初次运移的通道

初次运移的方向和距离(1)

初次运移的方向和距离(2)

初次运移在不同尺度上的概念模型

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与阻力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与输导体系(1)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与输导体系(2)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流体势分布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

石油在二次运移中的变化(1)

石油在二次运移中的变化(2)

油气运聚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

储层流体包裹体证据

流体动力与油气运聚研究实例(1)

流体动力与油气运聚研究实例(2)

近期油气运移研究的热点问题

油气运移单元测验

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五:有利的运移条件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

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1)

成藏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进展(2)

应用地质分析法推断油气藏形成时间

基于储层成岩矿物组合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油气藏形成时间

油气藏的破坏机理(1)

油气藏的破坏机理(2)

油气藏的破坏机理(3)

油气藏的破坏机理(4)

油气藏破坏后的产物(1)

油气藏破坏后的产物(2)

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

泥火山

木桶理论

油气聚集机理

油气聚集的过程

差异聚集原理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1)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2)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二:良好的储集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1)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2)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四:大容积的有效圈团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单元测验

第八章 油气赋存规律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1)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和构造(2)

含油气盆地的分类(1)

含油气盆地的分类(2)

不同类型盆地的含油气特征(1)

不同类型盆地的含油气特征(2)

不同类型盆地的含油气特征(3)

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

含油气系统的组成

含油气系统的分类

中国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组合的研究内容

油气成藏组合的地质评价内容

油气成藏组合研究实例

油气田的概念

油气田的分类

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油气聚集带的分类

各类油气田实例

各类油气聚集带实例

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

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1)

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2)

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特征

天然气分布的广泛性

油-气-煤-铀在沉积盆地的共存成藏具有普遍性

成烃敖陷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海底扇等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断层与油田运移、聚集的关系

不整合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蒸发岩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蒸发岩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的实例分析

油气赋存规律单元测验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备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及沉积学等理论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王震亮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

3、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6

4、Richard C. Selley, Elements of Petroleum Geology (3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15

西北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王震亮

王震亮

教授

范昌育

范昌育

副教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