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门课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本门课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环境,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我很健康,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呢?”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初衷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快速发展期,会面临很多人生课题,比如首次离家独立生活面临的适应问题、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自我意识发展困惑等,这些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人生课题,正像岳晓东教授所说:“谁都可能面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调试心态,应对压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呢,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自己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这门课主要涉及三大模块:第一模块: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第二模块: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第三模块: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具体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大学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十二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课题密切相关。
3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正确看待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并知道如何寻求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深化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获得关照自我、管理情绪的方法与技巧,使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应对压力和挫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提高社会竞争力。
4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呢?
(1)教育理念上 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心为重,建设“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体系。(2)营造以“主题体验式教育”为契机的教育氛围,围绕课程主题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认知发展能力,更好地自我完善。(3)教学方法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线上观看视频,参与讨论,阅读案例等方式完成相关的知识学习,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多样化。(4)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过程性考核的比重,量化过程性考核的各项指标,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阐明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识别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陈述自我调试的的方法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能感知自身心理特点,客观评价和接纳自我;能运用自我探索技能,深化自我认识;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减少和消除自身的心理困惑。
素质目标:形成辩证分析人生经验的态度,发展爱的能力,爱自己(自尊、自信)、爱他人(真诚、平等、包容、友善)、爱国爱社会(责任),懂得珍惜、感恩,形成积极、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
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陈述健康、心理健康的内涵;识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阐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等。2.能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确自身完善方向,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3.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1.1为什么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心理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1.3心理健康的标准
1.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方式
大学生心理咨询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再认、识别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和类型,熟悉咨询的流程及咨询前的准备。2.形成自助、求助的意识。
2.1心理咨询概述
2.2心理咨询的原则
2.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识别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区分不同的心理状态。2.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当的解决途径(自助或他助)。3.辩证、发展的看待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形成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终身适应和成长的理念。
3.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3.2了解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陈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评估自我意识、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运用自我意识偏差调适的方法。2.运用自我探索技能,深化自我意识。3.辩证的看待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培养爱的能力--悦纳自我,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
4.1 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述
4.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4.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大学生人格发展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描述人格的概念、特征、结构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评估自我人格发展状况、识别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分析其形成原因、掌握完善人格的方法。2.运用测验法等感知自身人格特点。3.辩证的看待自身人格特点,扬长避短,接纳自我。尊重人格差异,包容自身和他人人格上的不足。
5.1什么是人格
5.2气质
5.3性格
5.4人格异常及完善途径
大学生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再认大学生活的特点、描述生涯规划的含义、认同生涯规划的意义、解释并运用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和制定职业规划的方法、时间管理的技巧。2.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6.1什么是生涯规划
6.2如何进行生涯规划
6.3时间管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描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分辨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识别学习问题调适的方法。2.感知自身学习特点,挖掘学习潜能,调适自身学习障碍。3.激发高尚的远大的学习动机,确立自我终身学习理念。
7.1学习与学会学习
7.2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7.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及调试
7.4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潜能开发
大学生情绪管理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阐释情绪的概念、描述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识别情绪管理的方法。2.感知自身情绪特点,运用情绪调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3.辩证的看待情绪,接纳情绪,养成理性平和的心态。
8.1情绪的概述
8.2大学生情绪问题及调试
8.3培养良好情绪的办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再认人际关系的概念、认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识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阐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列举人际交往问题的调适方法。2.感知自身人际交往特点,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能够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3.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交往心态,在人际交往中实践平等、友善、包容。
9.1人际关系概述
9.2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及调试
9.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描述性心理及其发展过程、识别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常见问题;掌握大学生性心理问题、恋爱问题调适的方法,能合理有效的解决恋爱中常见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爱情观。2.感知自己的爱情观,调适恋爱心理困惑。3.培养爱的责任感。
10.1性心理及其发展
10.2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及调适
10.3 大学生恋爱心理
10.4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10.5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试
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再认压力和挫折的概念、识别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认同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列举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的科学方法。2.感知自身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3.培养正确的压力观与挫折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
11.1压力的概述
11.2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11.3大学生压力的自我调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再认生命、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的内涵;描述心理危机的概念及特征、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熟悉预防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2.感知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心理危机观,识别心理危机,积极干预。3.辩证的看待心理危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学会感恩。
12.1为什么要开展生命教育
12.2心理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12.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俞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胡谊,张亚,朱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