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门课的课堂上,将围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修辞与演讲、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介绍与讨论。通过课堂的讨论与课后阅读,理解各个理论的逻辑与适用范围,并且学习建构理论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将来的研究、工作与生活之中。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掌握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提高媒介素养。同时开拓视野,学会从传播的视角来观察新闻及传播现象。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为从事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讲 课程介绍
课程讲义
1.1 引言:媒介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1.2 传播学简介
1.3 课程内容简介
1.4 教材及参考书
第二讲 什么是传播
2.1 什么是传播:语言学的解释
2.2 什么是传播:案例讨论
2.3 什么是传播:概念的不同维度
2.4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传递
2.5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控制
2.6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游戏
2.7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权力
2.8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撒播
2.9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2.10 传播的话语:传播是关系
课程讲义
第三讲 传播类型及传播学
课程讲义
3.1 传播模式
3.2 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
3.3 传播的形态:人际传播
3.4 传播的形态:群体传播
3.5 传播的形态:组织传播
3.6 传播的形态:大众传播
3.7 传播的语境及学科
3.8 如何学习传播学
3.9 传播学有什么用:管理学派与批判学派
3.10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什么是传播
第四讲 传播研究的历史
课程讲义
4.1 修辞学传统
4.2 欧洲古典社会学传统
4.3 美国芝加哥学派
4.4 李普曼
4.5 “四大奠基人”
4.6 施拉姆
4.7 传播学的分期
4.8 传播学在中国的历史
第五讲 传播研究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5.1 什么是研究范式
5.2 研究范式背后的本体论、认知论和价值论
5.3 三种研究范式
5.4 量化研究的基本逻辑及程序
5.5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抽样调查法
5.6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
5.7 量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内容分析
5.8质化研究的基本逻辑及程序
5.9 质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5.10 传播研究的批判理论
5.11 法兰克福学派
5.12 政治经济学派
5.13 文化研究学派
5.14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
课程讲义
第六讲 自我传播:符号、自我与社会
课程讲义
6.1 符号的类型
6.2 能指与所指
6.3 自我传播的可能性
6.4 象征性互动理论
6.5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自我传播
第七讲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7.8 中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7.9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人际传播
课程讲义
7.1 何为人际传播
7.2 人际传播的研究话题与理论
7.3 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传播
7.4 意义协调理论
7.5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
7.6 社会渗透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7.7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
第八讲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8.1 群体与组织
8.2 从乌合之众到聪明的暴众
8.3 小群体传播与社会网络
8.4 群体思维
8.5 较大的社会群体与流言传播
8.6 组织传播与组织文化
8.7 适应结构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与组织信息理论,电影中的传播理论:群体传播
课程讲义
第九讲 跨文化传播
9.1 何为跨文化传播
9.2 理解文化差异
9.3 面子-协商理论,传播顺应理论
9.4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
课程讲义
第十讲 媒介演化与社会
10.1 媒体与社会关系的争论
10.2 媒介技术发展简史
10.3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0.4 媒介环境学与波兹曼
10.5 梅洛维茨的媒介空间论
10.6 媒介理论的新发展
10.7 电影中的传播理论:媒介演化与社会
课程讲义
第十一讲 大众传播的效果(上)
11.1 功能与效果
11.2 大众传播的功能
11.3 大众传播效果概论
11.4说服的效果
11.5 两个说服效果的模型(ELM,TRA)
11.6知沟理论及数字鸿沟
课程讲义
第十二讲 大众传播的效果(下)
12.1议程设置理论
12.2框架理论
12.3培养理论
12.4沉默的螺旋理论
12.5 第三人效果理论
12.6 使用与满足理论
课程讲义
第十三讲 大众传播的内容生产
13.1 什么是媒体生产
13.2 个人的影响:把关人理论
13.3 个人的影响:职业意识形态
13.4 媒体组织对媒体生产的影响
13.5 媒体组织外因素对媒体生产的影响
课程讲义
课后讨论
课后讨论练习题
课堂讨论占40%;考试占 60%;总分 60-79 为合格,80 分及以上
为优秀。现已取消免费成绩证书申请,如有需要,成绩合格或优秀者可于课程结束后按照平台提示申请付费证书,证书收费99元。
教材: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韦斯特、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刘海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 洪俊浩主编:《传播学新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美]埃姆·格里芬:《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第7版),展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6.
3. [英]奥利费·博伊德·巴雷特:《媒介研究的进路》,汪凯、刘晓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
4. [美]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美]希伦·洛厄里、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赛佛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 [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 [英]库兰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
9.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0. 王怡红、胡翼青编:《中国传播学3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11. 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2. [美]约翰·彼德斯:《对空言说:传播观念史》,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3.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4. [英]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5. [美]莱斯莉·巴克斯特、唐·布雷思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16. [美] 约瑟夫·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第12版),余瑞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7. [美]约翰·斯图尔特:《沟通之桥:人际传播经典读本》,王怡红、陈方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8. [美] 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袁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19. 胡河宁:《组织传播学:结构关系的象征性互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 [美]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 [美]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跨文化传播》(第4版),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 [美]拉里·萨默瓦、理查德·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麻争旗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9.
25. 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 [美]文森特·普赖斯:《传播概念·Pubic Opinion》,邵志择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7. [美]布赖恩特、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8. [美]布莱恩特、兹尔曼编:《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石义彬、彭彪译,华夏出版社,2009.
29.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春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0.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1.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 [英]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3. [美]费斯克等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
34. [英]迪金森、哈里德拉纳斯、林耐编:《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
35.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6.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译,商务印书馆,2003。
37. 弗里德里克·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戴鑫、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8. 丹尼尔·哈林、保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陈娟、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