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历史悠久,始于1951年何敬真先生开设的《牧草学》,是最早的专业骨干必修课之一,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团队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和1位讲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我们主要从总论和各论两部分进行讲授,共64学时,4学分。通过教学,树立学生小草大业、学农爱农的情怀的目标,具备将一粒种子培养成一颗茁壮成长的植株,再加工成优良产品的能力。
就课程的性质而言,《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又直接服务于畜牧业及相关行业,是畜牧特别是草食畜牧业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特种经济用草(如食用、编织、香料等)的增加,其在特种经济生产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的教学重点是1)阐述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生长发育特性;2)环境要素对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我国饲草常见的种植制度;4)建植人工草地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5)牧草的利用技术及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的构成要素和制约因素,其中牧草混播和草田轮作的技术原理和实施技术作为本课程的难点,需要深入探讨,同时在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关系上也需要进行多方面广泛研究。各论的重点是苜蓿、沙打旺、草木樨、三叶草、黑麦草、鸭茅、披碱草属等牧草及玉米、燕麦等饲料怍物,着重讲授这些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利用的特点,如苜蓿等牧草的高产栽培技术,产量形成原理,深刻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和相关产业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牧草或草产品,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此外,结合已学牧草的特性,讲授混播草地兼职的理论与技术,与实际生产密切结合。
该课程具有以下优势、特色和创新:
一是融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末,解决思政教育没有有机融入课堂的问题。通过将小草无私的奉献精神、中央1号文件关于草牧业发展和粮改饲的政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等来激发学生小草大业、学农爱农强农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其主动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是课程内容体现“两性一度”的高质量要求。我们通过将牧草饲料作物栽培的理论知识与课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体现了“高阶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与最新的行业动态及科研成果相结合,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体现了“创新性”。另外,跟传统课程相比,课程理论引入了牧草生长发育量变的机理探讨,实践部分引入了生产调研,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体现了“挑战度”。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互动性不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秉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大缩短了课堂讲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学生的学习有效度和满意度得到根本保障。
四是更新课程内容架构,解决课程内在逻辑性和知识更新问题。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将草类植物栽培新知识、新进展和生物技术新动态融入到相应的章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主编:陈宝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饲草生产学》主编:董宽虎、沈益新 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