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素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如今已经跃入世界GDP第二国家的行列。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个问题凸显了出来,即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出现了普遍的偏差;社会缺乏文化精神的支撑以及国家软实力不能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从晚清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所致。在以习近平为首的本届党中央和政府的倡导下,全社会出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素养的风尚。
2. 人生之境界在于达到自我修养,修养之目标在于家齐、国治、天下兴。中国自秦汉一统始到晚清近代转型止,儒佛道三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主流文化精神,也是国人的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即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年不断,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最重要的原因是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主线。在这个文化精神里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失去传统文化精神,便失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失去文化属性,便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特征。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未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主流社会的中流砥柱。给他们补上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课,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的素养,对于中国未来的家齐国治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定位,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基本目标:
(1)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立,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2)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自我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公民。
2.课程主题词:解读 弘扬 修身
(1)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儒释道精神;
(2)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
(3)提高人生修养,树立正确三观。
3.设计原则:
(1)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原则,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欣赏并弘扬其中的优秀精神;
(2)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现代中国公民的素养。
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年不断,如此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最重要的原因是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主线。在这个文化精神里就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失去传统文化精神,便失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失去文化属性,便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最大特征。本课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释义、渊源和发展脉络入手,比较全面地阐述儒佛道三家与人生修养的关系,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至宝。
60-84分为合格,获得合格证书,85及其以上为优秀,获得优秀证书。
每一章一次测验,共六次。
总成绩分布如下:
章节讨论:共占20%
六次章节测试:共占30%
期末考试:占50%
参考书目(可选择性地阅读)
I. 中文著述、论文、讲座及译著译文(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蔡德贵 文《季羡林先生和大国学观》,《社会科学战线》2010(6)
[2] 蔡先金 文《国学学科设置存在的困境与出路》,《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 陈独秀 著《独秀文存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广忠 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陈滢巧 著《图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 . 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6] 程裕祯 著《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 (日)池泽滋子 文“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苏轼与琴之一”,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
[8] 崔大华 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之根》,《许昌师专学报》2001(6)
[9] 崔钟雷 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集》,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
[10] 崔志远 文《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1] 邓实 文《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19)
[12] 丁守和 文《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4)
[13] 丁守和 主编《中华文化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4] 窦坤等 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 杜维运 著《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 《发掘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光明日报》2014-1-4
[17] (美)费正清等 主编《剑桥中国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 冯立鳌 文《荀子的“礼”与规范文化》,《光明日报》2014-7-12
[19] 冯天瑜等 著《中华文化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 (荷)高罗佩 著《中国古代房内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1] 龚鹏程 文《章马合论——章太炎、马一浮两先生所论国学之比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2] 韩兆琦 评注《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 华启和 文《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学术交流》2008(11)
[24] 黄爱平 文《明清之际“西学中源”》,《光明日报》2013-1-28
[25] 黄崇岳 文《“火耕水耨”与楚国农业考》,《中国农史》1985(3)
[26] 黄济 著《国学十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7](法)霍尔巴赫 著《自然的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8] 贺毅等 著《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9] 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
[30] 孔令宏 著《道教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1] 金乃逯 主编《中国文化释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2] 李四龙 文《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3] 李伟丽 文《俄国汉学家比丘林与他的蒙古研究》,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5)
[34] 李咏吟 文《想象中国与亲在中国:汉学与国学的内在差异》,《东南学术》2007(5)
[35](英)李约瑟 著《中国科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6] 梁启超 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7] 梁启超 著《少年中国说》,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3
[38]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9] 林语堂 著《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0] (日)铃木大拙 著《禅学入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1] 刘纲纪 文《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1)
[42] 刘梦溪 文《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5-23
[43] 刘梦溪 在白鹿洞书院的讲座《国学与传统文化》,2008
[44] 刘蕙孙 著《中国文化史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5] 龙文懋等 著《传统文化的沉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6] 鲁海 文《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及其书目实践》,《史学月刊》1982(3)
[47] 鲁迅 著《鲁迅全集(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8] 卢毅 文《“国学”、“国故”、“国故学”》,《南京社会科学》 2005(2)
[49] 罗香林 文《唐代三教讲论考》,香港《东方文化》1954(1)
[50](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51] 马为民 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人民日报》2000-12-8
[52] 木斋 著《苏东坡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4] 南怀瑾 著《南怀瑾著作选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55] 潘深亮 文《明代书画鉴识》,《收藏界》2009(4)
[56] 庞朴 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7] 庞朴著《中国文化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
[58] 钱穆 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9] 钱穆 著《国学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60] 任继愈 文《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世界宗教研究》1984(1)[61] 桑兵 文《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学术研究》2012(3)[62] 桑兵 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3] 沙健孙 文《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4](英)莎士比亚 著《哈姆雷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65] 沈福伟 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6] 商聚德等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67] 史良昭 校注《元曲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8] 施宣圆等 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69] 四川眉山三苏博物馆 编《三苏祠匾联墨迹大观》,四川眉山印,2003
[70] 司马云杰 著《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71] 宋绪富 文《超越与坚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省思》,《滨州学院学报》2013(4)
[72] 宋定国 著《国学三部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3] 隋树森 译注《古诗十九首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5
[74] 谭家健 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5] 汤一介 著《汤一介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6] 汤志钧 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77] 田广林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8] 万燚 文《弥纶群言, 而研精一理——论艾朗诺的苏轼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2013(3)
[79] 王水照 文《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中国文化》2001(21)
[80] 汪震等 合编《国学大纲》北平:北平人文书店,1933
[81] 尉博博等 文《关于中学与西学论争的反思——兼谈对“中体西用”论的认识》,《社会科学评论》2009(3)
[82] 温长青 文《论陶渊明诗歌的人情美》,《殷都学刊》2005(3)
[83] 徐客 编《图解山海经》,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84] 许思园 文《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85] 徐新 著《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6] 宣兆琪 等 文《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管子学刊》2004(2)[87] 杨栋梁 文《民国初期内藤湖南的“支那论”辨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8] 杨宪邦 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 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9] 阴法鲁等 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0] 印顺 著《中国禅宗史》,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91] 于语和等 主编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92] 张岱年 文《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 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93] 张岱年等 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4] 张广智等 著《史学:文化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5] 张海鹏等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伦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96] 张君励 著《明日之中国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7] 张立文 等 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98] 张岂之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9] 章太炎 讲演,曹聚仁 整理《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0] 张西平 著《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101] 张西平 文《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历史研究》2001(3)
[102] 张耀南 著《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3] 张志伟等 主编《在人大听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讲座精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104] 赵吉恵 著《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5] 周国兴 文《长江流域——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又一摇篮》,《史前研究》1983(2)
[106] 周毅 著《近代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7] 《周有光: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中国青年报》2013-6-18
[108] 朱高正 译注《易传通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09] 朱乔森 编《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0] 朱玉书 著《苏东坡在海南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II.中华典籍(以书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白虎通》
[2] 《茶经》
[3] 《潮州韩文公庙碑》
[4] 《大正藏》卷四十九
[5] 《道德经》
[6] 《尔雅》
[7] 《非韩篇》
[8] 《国学经典大全集(珍藏版)》
[9] 《古今词话》
[10] 《汉书 . 艺文志》
[11] 《横渠语录》
[12] 《礼记》
[13] 《灵璧张氏园亭记》
[14] 《论语》
[15] 《论语集注》
[16] 《孟子》
[17] 《名贤集》
[18] 《琵琶记》
[19] 《七略》
[20] 《尚贤》
[21]《说文解字》
[22] 《苏轼集》
[23]《天工开物》
[24]《荀子》
[25] 《曾国藩家书》
[26] 《周礼》
[27]《朱子语类》
III. 中文硕士学位论文(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为序):
[1] 李翠玉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创新》,济南大学,2010
[2] 李思 硕士学位论文《媒体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林少雄 硕士学位论文《“兴”与“象征”辨析》,西南大学,2012
[4] 王宏巍 硕士学位论文《【四书】教育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沈阳师范大学,2009
[5] 朱雪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西华大学,2013
IV. 英文专著(以外国作者姓氏的英语字母为序):
[1] Needham, Joseph T. M. 1975.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2] Peterson, Merrill. 1960. The Jefferson Image in the American Min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Egan, Ronald C. 199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V. 网络资源(以网站的汉语拼音为序):
[1] 《百度》
[2] Brainy Quotes
[3] 《凤凰网》
[4] G363.com
[5] 国学导航网:https://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3zz/000.htm
[6] 古诗文网:www.gushiwen.org
[7] 《海峡书画艺术网》
[8] 《华夏经纬》
[9] 《强国论坛》
[10] 《三亿文库》
[11] 《腾讯网》
[12] 《维基百科》
[13]《新华网》
[14] 《语文学科网》
[15] 《正义网》
[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7] 《中华学术期刊网》
1.本课程是一门涉及人文素养的研究讨论型课程,很多内容尚可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并不是定论性内容;
2.对随堂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有明确的答案,课后的讨论题并无标准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提出独特创见;
3.开展学术讨论要注意自由精神与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