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是关于中国儒学历史及其内涵的概论性课程。全课64学时,分别介绍儒学的历史演变,历史分期,各其概况和发展特征;儒家经典及其内涵;儒家思想及其特征;儒家教化与德教精神;儒家信仰与三统观念;儒家修养与君子人格;儒家女教及淑女风范;儒家的基本精神和学习方法。
1、通览儒学历史,熟悉儒家经典;探索儒学精华,增进人文精神。本课程性质为学术史和文化史,讲述历史上从春秋到晚清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变迁,通过线索清晰地讲解,勾勒出儒学的发展史和演变史,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儒学的源流嬗变,并进而理解儒学对于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推动。
2、本课程以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为经线,以儒家经典、儒学大师、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为纬线,纵横交错,上下古今,力求立体地展示儒学对于中国文化和学术的深刻影响.从而完成对儒学历史、儒学内涵和儒学价值的概略性介绍。
一、源远流长 儒学春秋
1.儒学的分期
2.子学与经学时期
3.理学时期
4..清学与新学
5.小结
第一单元测验题
二、儒家经典 ——“十三经”与“经部”文献
1.“经”“传”释义
2.从“六经”到“十三经”
3.范式转移:儒家经典扩展的意义
4.儒经的价值和意义
小结
第二单元测验题
三、三统:儒家信仰
1.儒家信仰概述
2.天道与天命
3.鬼神与阴阳
4.礼乐与文明
小结
第三单元测验题
四、贵德:儒家德教
1.孔子内圣,儒门重德
2.德之品类及其地位
3.儒家德教的当代价值
小结
第四单元测验题
五、君子:理想人格
1.中外形形色色的人格观
2.儒家君子人格面面观
3.“君子”的养成之道
小结
第五单元测验
六、淑女:儒家女教
1.“三从四德”正解
2.贤妻良母——女性的懿范
3.妇德释疑
4.古代西方的女性观
小结
第六单元测验
七、兼谈学习儒学的态度和方法
1.儒学的特征与定位
2.树立四个意识
3.培养三个能力
4.熟用两个手段
5.达到一个目标
小结
对中国儒学和中华文化感兴趣,有一定的哲学、历史学和古汉语阅读能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经学概论
1、皮锡瑞《经学历史》
2、皮锡瑞《经学通论》(《皮锡瑞儒学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3、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山东教育出版社)
4、蒙文通《治学杂语》(《蒙文通学记》中)
5、龚道耕《经学通论》(《龚道耕儒学论集》)
6、蒙文通《经学导言》、《经学抉原》(《经史抉原》,《蒙文通文集》第三卷)
7、李源澄《经学概论》、《诸子概论》(《李源澄儒学论集》)
8、金景芳《经学概论》,稿本,残。
9、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舒大刚主编:《儒学文献通论》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孝经类
1. 《孝经郑注疏》,郑玄注、皮锡瑞疏,又龚道耕辑本、陈铁凡校笺本
2.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3.《古文孝经指解》,宋司马光
4.《孝经集传》,明黄道周注
5.《中国孝经学史》舒大刚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四书类
1.《论语正义》,魏何晏集解、清刘宝楠正义
2.《孟子正义》,汉赵岐注、清焦循正义
3.《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
4.《朱子语类》,宋朱熹
诗经类
1.《诗经正义》,毛氏传、郑笺,孔疏
2.《韩诗外传》,汉韩婴
3.《三家诗拾遗》,清范家相,叶钧重订
4.《三家诗集疏》,清王先谦
5.《诗本义》,宋欧阳修
6.《诗集传》,宋苏辙
7.《诗集传》《诗序辨》,宋朱熹
8.《诗本音》,顾炎武
尚书类
1.《尚书大传定本》八卷,汉伏生
2.《尚书正义》,传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东坡书传》,宋苏轼。
4.《尚书集传》,宋蔡沈
5.《书经传说汇纂》,清康熙御纂
6《古文尚书疏证》八卷,清阎若璩
7.《古文尚书冤词》,毛奇龄
8.《禹贡锥指》,胡渭
9.《洪范明义》,黄道周
礼类
1.《仪礼正义》,汉郑玄注、贾公彦疏
2.《周礼正义》,郑玄注,贾公彦疏
《周礼》《仪礼》孙诒让、胡培翚二家疏义为详。
3.《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
4.《仪礼图》,宋杨复、清张惠言
5.《仪礼经传通释》,朱熹
6.《通典·礼典》,唐杜佑
7.《礼书通故》,清黄以周
8.《礼经通论》,清邵懿辰
乐类
1.《古乐经传》,清李光地
2.《乐书》,明郑世子
3.《律吕精义》,清敕撰
4.《律吕新论》,清江永
5.《声律通考》,陈澧
易类
1.《周易集解》,李鼎祚
2.《周易正义》《易略例》,王弼、韩康伯注,孔疏
3.《伊川易传》,程颐
4.《易本义》《易学启蒙》,朱熹
5.《汉上易传》,朱震
6.《易汉学》,清惠栋
春秋类
1.《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徐彦疏。
2.《春秋谷梁传注疏》,范宁注,杨士勋疏。
3.《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孔颖达疏。
4. 《春秋繁露义证》,汉董仲舒著,苏舆疏
5.《公羊何氏释例》,清刘逢禄
6.《春秋左氏传释例》,杜预
小学类
1.《尔雅义疏》,郝懿行
2.《尔雅正义》,邵晋涵。
3.《广雅疏证》,王念孙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5.《广韵》,陈彭年等。
6.《经典释文》,陆德明
学史、学考类
1.《两汉三国学案》,唐晏
2.《宋元学案》,黄宗羲
3.《明儒学案》,黄宗羲
4.《清儒学案小识》,唐鉴
5.《困学纪闻》,王应麟
6.《日知录》,顾炎武
史书类
1.《史记》,司马迁
2.《汉书》,班固
3.《三国志》,陈寿
4.《后汉书》,范晔
5.《资治通鉴》,司马光
6.《史通》,刘知几
7.《通志》、《通志略》,郑樵
8.《文献通考》,马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