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基础课,在化学化工系列课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它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运用数学、物理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过程,以及与化学过程相关的物理过程;也是材料、环境、制药、生物等学科各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之一,它既是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对各专业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化学类以及非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所学知识解决所学专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还应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应了解怎样从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而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较广泛、深入、系统和熟练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基本公式,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同时拓展思路、丰富想象,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讲授时应注意交代每一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末和时代背景,使学生加深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的理解,以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热力学
1.1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2热力学第一定律
1.3功与过程
1.4卡诺循环
1.5Gibbs自由能
热力学单元测验
第二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2.1偏摩尔量
2.2化学势
2.3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2.4理想液态混合物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单元测验
第三章-相平衡及化学平衡
3.1单组分系统水的相平衡
3.2简单的低共熔二元相图
3.3部分互溶的及不互溶的双液系
3.4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相平衡及化学平衡单元检测
第四章-电化学
4.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4.2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4.3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4.4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4.5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4.6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腐
电化学单元测验
第五章-化学动力学
5.1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一级反应
5.2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二级反应
5.3链反应
5.4碰撞理论
5.5光化学反应
化学动力学部分单元测验
第六章-表面物理化学
6.1表面张力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6.2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
6.3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表面物理化学章节测验
第七章-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
7.1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征
7.2溶胶的动力性质
胶体分散系统与大分子溶液单元测验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一)采用教材
傅献彩 等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五版(1987年荣获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主要参考资料
1.王正烈 等编,《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韩德刚 等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志昂 主编,《近代物理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4.胡 英 等编,《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印永嘉 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孙德坤 等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肖衍繁 等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8.印永嘉 等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9.王文清 等编,《物理化学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
Q : 《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几条主线进行教学?
A : 三条。
(1)物质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在指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变化方向,及达到的限度;外界条件对变化方向和限度的影响规律等——化学热力学。
(2)物质变化的速率和机理: 在指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规律;反应所遵循的机理(历程);有效地控制反应使之按所指定的方向以适当的速率进行——化学动力学。
(3)物质变化的方式 :热化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光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