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核心课程,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其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传授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为各学科学生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由平时作业、课程讨论和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
平时作业:40%
参与讨论:10%
期末考试:50%
课程成绩根据平时作业、参与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计算,证书标准为:
60-79分: 合格证书
80-100分:优秀证书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1.1.1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
1.1.2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第2节 人类思维与逻辑学
1.2.1 人类的思维
1.2.2 逻辑学
1.2.3 数理逻辑
第3节 计算科学与计算思维
1.3.1 计算思维
1.3.2 计算与计算科学
1.3.3 学科交叉与融合
第二章 计算与计算机
第1节 计算工具及其发展
2.1.1 数、计算与计算工具
2.1.2 计算机的产生
2.1.3 计算机的发展
第2节 数的表示与存储
2.2.1 数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
2.2.2 数的定点和浮点表示
第3节 字符数据及字符编码
2.3.1 字符数据及其编码
2.3.2 汉字及其编码
2.3.3 数据的存储单位
第4节 计算机硬件系统
2.4.1 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2.4.2 CPU及其性能指标
2.4.3 存储器与文件
2.4.4 输入输出系统
2.4.5 微型计算机
第5节 计算机软件系统
2.5.1 操作系统及其发展
2.5.2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2.5.3 典型计算机操作系统
第6节 计算机的启动与运行
第7节 计算机的应用
第三章 问题求解与算法
第1节 问题与问题求解
3.1.1 人类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
3.1.2 问题抽象与数学建模
3.1.3 计算机问题求解
第2节 算法及其复杂性
3.2.1 算法及其描述
3.2.2 算法分析
3.2.3 P问题与NP问题
第3节 算法设计与分类
3.3.1 穷举法
3.3.2 递推法
3.3.3 递归法
3.3.4 回溯法
3.3.5 迭代法
3.3.6 分治法
3.3.7 贪心法
第4节 搜索问题与查找算法
3.4.1 搜索问题
3.4.2 顺序查找
3.4.3 折半查找
第5节 排序问题及排序算法
3.5.1 排序问题
3.5.2 选择排序
3.5.3 交换排序
3.5.4 插入排序
3.5.5 归并排序
3.5.6 基数排序
第6节 网络搜索问题
3.6.1 搜索引擎的产生与发展
3.6.2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6.3 PageRank排序算法
第四章 数据与数据结构
第1节 数、数据与数据结构
4.1.1 数与数据
4.1.2 数据结构
第2节 线性结构
4.2.1 排队问题及其抽象
4.2.2 线性表
4.2.3 堆栈
4.2.4 队列
第3节 树形结构(选学)
4.3.1 博弈与决策问题
4.3.2 树形结构
4.3.3 二叉树及其性质
4.3.4 树的常用操作
第4节 图结构(选学)
4.4.1 图的概念
4.4.2 图的存储
4.4.3 图的遍历
4.4.4 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
第5节 数据结构应用举例(选学)
4.5.1 网络与最短通路问题
4.5.2 工程拓扑排序问题
4.5.3 工程关键路经问题
第五章 计算机程序
第1节 计算机程序概述
5.1.1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5.1.2 计算机程序及其分类
5.1.3 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
第2节 C/C++程序设计语言(1)
5.2.1 C语言及C程序结构
5.2.2 C语言基本符号
5.2.3 数据与数据类型
5.2.4 常量定义与变量说明
5.2.5 运算符与表达式
第3节 C/C++程序设计语言(2)
5.3.1 赋值语句和输入/输出
5.3.2 分支语句
5.3.3 循环控制语句
5.3.4 函数
5.3.5 类与对象
第4节 数据存储与管理
5.4.1 数据文件及其操作
5.4.2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5.4.3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第5节 Web应用
5.5.1 计算机应用模式的演变
5.5.2 客户/服务器(C/S)计算机应用模式
5.5.3 浏览器/服务器(B/S)计算机应用模式
5.5.4 Web应用与传统程序的差异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
第1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
6.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6.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分类
6.1.3 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6.1.4 网络协议的智慧
6.1.5 TCP/IP网络模型
6.1.6 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第2节 互联网
6.2.1 ARPA与APRA网
6.2.2 互联网的诞生
6.2.3 万维网
6.2.4 连接到互联网
第3节 网络服务
6.3.1 网络与C/S模式
6.3.2 域名与DNS域名解析服务
6.3.3 Web服务
6.3.4 电子邮件服务
第4节 网络信息安全
6.4.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6.4.2 数据加密技术
6.4.3 病毒木马及其防治
第5节 互联网应用
6.5.1 新兴的传播媒介
6.5.2 网络通信
6.5.3 网络社交活动
6.5.4 电子商务
6.5.5 网络娱乐
6.5.6 科学发展史与互联网的启示
无
[1] 郝兴伟编著,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夏征农,陈至立. 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杨长福. 现代逻辑导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效祥.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晖. 科学研究方法论(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亚辉. 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荷〕约翰•范本特姆,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出版社,2013
[8]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吴文俊,李迪分.中国数学史大系•卷一•上古到西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 黄俊民. 计算机史话.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12] 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13] 陈国良. 计算思维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4] 唐培和,徐奕奕,王日凤. 计算思维导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 (美)Michael Sipser著,唐常杰,陈鹏,向勇译.计算理论导论(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6] [美]John L.Hennessy,David A.Patterson著,贾洪峰译. 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7] 王志英.计算机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8]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3
[19] (美)帕特森,(美)亨尼斯著,康继昌,樊晓桠等译.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 (美)William Stallings(威廉.斯托林斯)著,陈向群,陈渝译.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第七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1] 汤小丹.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2] (美)Thomas H.Cormen,Charles E.Leiserson,Ronald L.Rivest,Clifford Stein著,殷建平,徐云等译. 算法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3] 朱大铭,马绍汉. 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4] The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ula, 2005-09-30.
[2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6] 郝兴伟. Web技术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7] 郝兴伟.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8]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
[29] 维基百科. https://www.wikipedia.org/
[20] 量子信息简介.Beijing Comput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https://www.csrc.ac.cn/
[31] 数字地球.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https://digitalearth.kepu.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