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是重要的医学桥梁课程,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症状表现及临床意义;体格检查的规范手法(主要是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以及正常和异常体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各项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原理及临床意义;各种辅助检查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临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初步诊断的临床思维方法等。
山东大学诊断学课程具有悠久的教学历史和教学传统。学术带头人戚仁铎教授自1978年开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将诊断学课程分为检体诊断学(也称临床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两部分。这一课程划分至今为全国各医学院校所采纳并实施。戚仁铎教授连续主编了一至四版《诊断学》,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继戚仁铎教授之后,潘祥林教授、卢雪峰教授先后担任了该教材第六~十版《诊断学》的主编。2005年我校诊断学课程在张运院士的领导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建立了诊断学精品课程网站。2013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上线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近年来,山东大学诊断学教学团队更是在诊断学教学上不断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一直努力为医学本科生提供丰富的诊断学学习课程和资源,立志做中国最好的诊断学课程。
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大学诊断学教学团队为您量身定做的《检体诊断学》课程,探索疾病表面症状和体征与内在机制的关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诊断技能,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诊断学》慕课整合了检体诊断学和实验诊断学, 将人文关怀等培养融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教学环节,寓“课程思政”于无形。课程以“大医精诚”为培养目标,旨在通过诊断学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诊断疾病的方法,能通过问诊获取病史资料,较熟练的掌握各种症状、体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能以规范的手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临床常用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掌握临床常用辅助检查的目的和结果分析;根据所获得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写出规范、完整的病历;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初步诊断。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诊断能力、人文素养和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检体诊断学》在线课程共计49学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我们课程团队会根据教学计划分别推进。课程教学内容计划分9周发布完成。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单元测验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课程讨论(20%,在讨论区-课堂交流区中回帖参与讨论的累计次数达到5次可获得满分20分)组成,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合格,85分及以上优秀。
第一周 诊断学绪论、问诊及病史采集
第1节 绪论
第2节 病史采集(一):原则和技巧
第3节 病史采集(二):病史结构
第一周单元测验
第二周 常见症状(一)
第1节 发热
第2节 皮肤黏膜出血
第3节 水肿
第4节 咯血
第5节 咳嗽与咳痰
第6节 胸痛
第二周单元测验
第二周 常见症状(二)
第1节 腹痛
第2节 呕血
第3节 便血
第4节 黄疸
第5节 意识障碍
第三周单元测验
第二周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检查
第1节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第2节 全身状态检查(1):生命体征、发育
第3节 全身状态检查(2):体型、体位、步态
第4节 皮肤检查
第5节 淋巴结检查
第四周单元测验
第三周 头颈部检查
头颈部检查
第五周单元测验
第四周 胸部检查
第1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第2节 胸壁、胸廓和乳房的体格检查
第3节 肺部的望诊和触诊
第4节 肺部的叩诊
第5节 肺部的听诊一
第6节 肺部的听诊二
第六周单元测验
第六周 心脏检查
第1节 心脏检查:视诊
第2节 心脏检查:触诊和叩诊
第3节 心脏检查:听诊(1)
第4节 心脏检查:听诊(2)
第七周 心电图
第1节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
第2节 心电图基础知识(二)及心肌肥厚
第3节 心肌缺血、损伤与坏死
第4节 心律失常(一)
第5节 心律失常(二)
第八周 腹部、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第1节 腹部体表标志
第2节 腹部视诊
第3节 腹部听诊
第4节 腹部叩诊
第5节 腹部触诊
第6节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第九周 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第1节 脊柱检查
第2节 四肢与关节检查
第3节 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
第4节 神经反射检查-深反射
第5节 神经反射检查-病理反射
第十周 病历书写与诊断思维
第1节 住院病例书写(一)
第2节 住院病历书写(二)
第3节 临床诊断思维
在学习诊断学课程之前,需要具备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