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样式在艺术上都获得了极大发展,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为古典文学的繁盛积累了丰厚经验。
本课程包括十个专题。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家和他们的经典之作,也包括魏晋文人集体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的文学审美范式。
我们会走进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世界,感受三曹不同人生际遇与气质禀赋所造就的不同的诗歌风格。
我们会走进汉末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品味建安文人的慷慨悲歌,对“建安风骨”这一经典文学审美范式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我们会走进寒门才子左思、鲍照的文学世界,在寒士的不平之鸣中,体会 “士庶分化”的社会格局给寒门才子带来的深刻影响。
我们会一起读《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逸闻趣事,感受魏晋风度所蕴含的个性风采、审美意义与精神价值。
我们会一起品读陶渊明,体味其平淡自然却又涵蕴不尽的“诗意的栖居”。
我们也会走进南北朝的市井民间,下江南,游塞北,感受不同地域风土民情对南北民歌的浸润。
本课程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穿越历史,知人论世。探寻文学对于社会人生的反映与社会世风对文风的浸润。
二、触摸文脉,体悟生命。在文学经典中触碰古代文人跳动的脉搏,感受文学的生命力,在跨越千年的相遇中怦然心动。
三、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细读经典,感受文心,体会文脉,领略文采。
四、当代语境,传承经典。透过大学生的眼睛诠释经典,抒写一段青春版的文学史。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的学习,明晰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演进的历程、掌握文学基本常识。
能力层面:
学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名作的文献考辨和文本细读,提升古典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背后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家人格精神的剖析,具备以文学为媒介深入
发掘、诠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趣的能力。
素养层面:
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在“古今文化同源流,中外文明同时空”的纵横维度上,结合当代语境和中外文化共赏的角度,探寻古典文学的诠释与传播的新视角,赋予古典文学新生命。
第一章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1.1 曹操其人
1.2 曹操与建安文学
1.3 曹操的乐府诗
第一章 单元测验
第一章 课后作业
课后讨论:“箭垛”人物
第二章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1 曹丕其人
2.2 《典论·论文》
2.3 曹丕的诗歌创作与文学风格
第二章 单元测验
第二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曹丕其人及诗文风格
第三章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3.1 曹植其人
3.2 曹植诗作与诗风转变
第三章 单元测试
第三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曹植其人及文学风格
第四章 建安风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1 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
4.2 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四章 单元测试
第四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第五章 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5.1 左思其人
5.2 左思的《咏史》诗
第五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我的“异代知音”
第六章 魏晋风度: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6.1 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
6.2 玄心
6.3 洞见
6.4 妙赏
6.5 深情
第六章 单元测验
第六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我最欣赏的“魏晋名士”
番外篇:云中看戏~昆曲《世说新语》
番1 走进昆曲《世说新语》
番2 昆曲《世说新语·驴鸣》
番3 昆曲《世说新语·访戴》
番4 昆曲《世说新语·开匣》
番5 昆曲《世说新语·索衣》
课后讨论: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演绎与新生
第七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1 第一流文人
7.2 陶诗风格之“自然”
7.3 陶诗风格之“平淡”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七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生活的诗意,诗意的生活
第八章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8.1 谢灵运其人
8.2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山水诗的“脱胎”
8.3 谢灵运的诗歌风格与晋宋“诗运转关”
第八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世族的狂傲与敏感
第九章 鲍照:丈夫生世会有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9.1 鲍照其人
9.2 鲍照乐府诗欣赏
9.3 鲍照乐府诗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 单元测验
第九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不合“规矩”的抒情方式
第十章 南北朝民歌: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10.1 风土民情与南北民歌
10.2 南朝乐府民歌
10.3 北朝乐府民歌
第十章 单元测试
第十章 单元作业
课后讨论:委屈缠绵VS热辣直爽
番外篇: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情怀与审美特质(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讲座:文学之美)
番3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含蓄
番4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细腻
番5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精警
番1 古代圣贤对文学意义价值的认识
番2 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情怀
课后讨论:古典文学之美
对古典文学感兴趣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原典
1.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3.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
4.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8。
5.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南朝梁)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 (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
8.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2000。
9. (唐)李延寿著《南史》,中华书局,1975。
10. (唐)李延寿著《北史》,中华书局,2000。
11.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华书局,2017。
研究论著
1. 鲁迅著《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于《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冯友兰著《论风流》,收于《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 宗白华著《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收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 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11。
8.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
9. 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2007。
10.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1.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2. 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4. 袁行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
15.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6. 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商务印书馆,2017。
18. 施蛰存、吴小如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 吴大顺著,《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0. 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1. 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
22.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3.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
24. 骆鸿凯著《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
25.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6.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7. 卢盛江著《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8.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12。
29. 葛晓音著《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0. 叶嘉莹著《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33.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4. 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上列书目为本课程基础文献。课程包含十个专题,各专题拓展阅读文献书目详见各专题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