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探求真知,追寻至善,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是一门让我们知止有定、在心灵安宁之中探求真知、学会思考的课程。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它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本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专题教学旨在通过思想的交流与锤炼、道德的拷问与思考、法律的学习与警示,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学内容共分15个专题单元和1个附加单元,共16个单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以及正确的法制观。这是一门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有用、有趣、有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结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索中探求真理,在体验和行动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新时代下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和自我阅读能够基本掌握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教育与法律等基础知识;能够身体力行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大学生活,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能够提升道德品格、道德境界,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相关知识和原理正确分析社会复杂现象,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总计设计出自己大学四年的成才目标和具体计划,计划具有可执行性,贴合学校和自我实际情况,能够理性爱国、能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有德性地发展自我、能够理清基本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
学习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处理理想与现实矛盾能力、正确处理身心健康、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正确处理爱情与友情的能力;并初步树立法律思维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国家后自己,先人后己的美德; 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奉公守法、遵守公德、严以律己的作风。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 》(202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5月版。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8月版。
5.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外文出版社,2019年6月版。
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2019年10月31日。
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2024年7月18日。
8.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2019年3月18日。
9.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2月版。
10.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20年9月8日。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书记用典,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版。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华书局,2018年4月版。
1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
14.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