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是一门技术,但作为一门课,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检索。我们将赋予这门课更多的内涵,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来完成我们的教学和学习,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追求自身进步的必然选择。
教学要求:
从“信息素养”而非“信息检索”这个角度来定义课程的整体逻辑与内容框架,通过内容的安排和案例的设计重点解决“提升信息素养”、“强化探究精神”、“培养解决问题(包括终身学习在内)能力”三个核心问题。在提升信息素养方面,在注重“信息检索”的同时强化信息意识、信息需求识别、信息评价、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全案例教学,注重探究,在“授鱼”的同时更注重“授渔”。将知识点嵌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强化探究性。案例不仅从“授鱼”的角度呈现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案例中所体现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伦理、信息需求的识别、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评价、信息应用等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从“授渔”的角度提供一种基于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大终身学习的外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选择案例,内容更为广泛。基于信息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将终身学习的外延扩展到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案例内容选择的范围更为广泛,更贴近实际,更具有操作性,更贴近实战。
教学任务:
第一、夯实信息素养基础。具体包括: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基础信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
第二、培养确定信息(信息需求识别)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诸如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政府出版物传统信息源及其数字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新型信息源,具体包括网络视频课、资源类/论坛/APP/公众号、问答社区、网络百科、网络经验、网络文库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源等。
第三、培养检索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渠道,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前者包括专业资源系统中的站内检索、垂直搜索引擎、综合搜索引擎,后者涉及布尔检索、限制检索、位置检索、截词检索等传统检索方法以及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语法。
第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解决从“找到”到“得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在线视频、文本、图片等信息资源的获取;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基于网络向作者索要信息资源等。
第五、培养信息评价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基于信息评价信息及信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基于信息评价其他的能力。
第六、培养信息管理的能力。主要涉及信息素养框架下的个人信息(知识)管理。主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工作方面比较常见的管理软件和工具,如网盘、协作软件、思维导图、笔记软件、本地搜索工具、文献管理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等。
第七、培养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零基础学习,无需专门的知识基础。
张俊慧.信息检索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