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四年制医学检验、药学、药剂、护理学、康
复治疗学、眼视光等,三年制专科护理、药学、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
医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通过揭示人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及其在体内代谢变化的规律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讲述重要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包括蛋白质、核酸和酶)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分子结构为基础,重点阐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生命体不同于无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新陈代谢。每个个体一刻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摄入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延续生命。正常的物质代谢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物质代谢发生紊乱则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因此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糖、脂类、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及其相互联系和调节机制,同时讲述体内能量代谢方式及机制,以及一些重要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并将细胞内进行的生化反应与机体整体生命活动过程相联系。
③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表达: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表达设计遗传、变异、生长、分化等诸多生命过程,也与遗传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基因信息的研究在生命科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遗传信息的研究不仅包括DNA的结构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对DNA复制、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机制及其应用进行的研究。
(3)遗传信息的传递: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正常人体以及典型疾病状态下的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采取针对性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本课程主要特色如下:
①多阶段、多梯度,逐步提高学习效果。
本课程依据人类记忆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让同学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如每一章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目标、章节导学、PPT、每个知识点的微课、随堂测试、单元测试和单元作业、课堂讨论、章节小结等,课程结束后有课程考试。
② 以现代教育技术依托,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
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制作了多层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微课、动画、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外拓展等资源,供不同需求的学生使用;近 5 年内有 10 余件作品在不同级别的比
赛中获奖;课程资源全部面向全社会开放,且在持续更新和补充中;多种沟通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电子邮箱、QQ 群、网络课程答疑讨论模块、课程通知等)。
③以网络课程为平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混合式教学,推进学生泛在学习。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式、案例讨论式、交互式、翻转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
变得生动,让知识更贴近实际,让探索成为一种吸引力。
④结合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不同教学过程。
针对与临床联系密切的章节内容,如:酶学和糖代谢章节,知识层次与临床联系紧密,
尝试实际病例探讨和理论相结合的半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学生专业水平
1.描述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
2.阐释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
4.描述常用的生物化学英语词汇,为进一步阅读外文专业书刊打下基础。
5. 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够应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7.能够应用所学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血液中常见的生化指标,血糖、胆固醇等);
(二)学生专业素养
1.人文素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尊重不同生命与文明价值的态度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全面适应社会的发展。
2.职业素养:认真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弄懂临床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 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达到能独立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初步判读辅助诊断结果,并且与医生、护士、病人都和睦共处, 认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常见病;
3.心身素养: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热爱医学事业和服务社会。
4.具有认真细致、沉着冷静、真诚坦荡、富有朝气的性格;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
(三)学生职业能力
1.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行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2.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3.能够选择并安全地实施各种常见的临床基本操作。
4.能够了解患者的问题、意见、关注点和偏好,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病情;努力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订诊疗计划,并就诊疗方案的风险和益处进行沟通,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
5.能够将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卫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管理等知识和理念结合到临床实践中。
6.能够发现并评价病情程度及变化,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7.能够在临床数据系统中有效地检索、解读和记录信息。
生物学、医用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
1. 查锡良主审,周春燕、药立波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 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 David L. Nelson & Michael M. Cox.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7th ed. Worth Publishers, New York. 2017.
4. Zhao Baochang,Guan Yifu.Biochemsitry.2th ed. Science Press,Bei Jing.2016.
1.如果是在校学生,注册时请用学号作为昵称。
2.本课程部分图片、动画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