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而不断发展的青年知识群体,社会对青年大学生寄托了无限的期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智力聪慧,没有过多的生活羁绊,创造力旺盛,正是学知识,出成果的大好时机。大学生已成为当代整个社会力量中的最积极、最富创新精神和最有生气的力量。 然而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的极不寻常的时期,由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与正反经验,青年人内心交织着种种矛盾,需要及时得到成长的正确导引。社会也应积极关心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全新问题。
第一单元 关于青年期 | (1)青年期的界定 (2)青年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 √青年早期:真正性问题的产生 √青年晚期:自我的确立 |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意义 | (1)从青年心理发展历程看青年期 (2)从人生转折期看青年期 √青年期是人生的转折期 √青年期是人生的危机期 √青年期是人生的关键期 |
第三单元 理解青年:不同的青年观 | (1)“同一性”時期:青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探索和确立自我同一性 (2)“第二次诞生”的时期 √自我的发现产生 (3)“形式运算”的时期: √“形式运算智力”开始出现 √思维发展达到了最高阶段 (4)“模仿学习”的时期 √行为模式 √言语模式 √象征模式 √抽象模式 √参与性模式 √创造性模式 |
第四单元 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 ⑴自我分裂与统一 ⑵情绪动荡起伏 ⑶交往需要 ⑷性意识与性困惑 ⑸高水平思维与社会阅历缺失 |
第五单元 心理健康对青年成才的重要性 | ⑴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核心 ⑵探索自我,做最好的我 ⑶管理情绪,做乐观豁达的我 ⑷塑造坚毅品质,做坚强的我 ⑸学会竞争与合作,做精彩的我 |
第六单元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动力与任务 | (1)“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有敏锐的社会意识 √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 (2)心理发展的任务 √呵护心灵,走健康成才之路 √培育积极心态,应对竞争社会 √培养健全人格,做有魅力的青年
|
第七单元 影响青年成才的身体因素 | ⑴健体有益于健心 ⑵身体形象与阳光自我 ⑶性冲动与性升华 |
第八单元 影响青年成才的社会心理因素 | ⑴培育法律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诚信品质 ⑶勇于创新,激发心智潜能 |
第九单元 青年心理研究方法 | (1)实验法: (2)跨文化研究: (3)调查法: |
扩展资源(登录后点击播放)
1 | |
2 | |
3 | |
4 | |
5 |
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可学习本课程,尤其适合在校大学生、中学生、成年人(学生家长)观看学习。
每门课程安排:
1.平时作业:2次(1/4和3/4学程时),每次10分。【时间:第一周后和第三周后】
2.期中测试:1次,总分30分。【时间:第二周后】
3.期末测试:1次,总分40分。【时间:第四周后】
4.课堂讨论:总分10分。
课程及格标准:60分,满分:100分。
作业提交时间及方式届时发布课程公告通知。
证书有两种,一种是免费的电子版证书,一种是收费的认证证书(含纸质版和电子版两个版本,且可以在线验证)。
收费认证证书收费为100元/人工本费, 成绩60-80分为“合格”,80分(含)以上为“优秀”,证书上会有体现。信息确认无误后,我们会尽快将认证的纸质版证书发送。之后系统会以邮件方式为交费的学友发送认证的电子版证书。
收费认证证书申请结束之后,会给没有申请收费认证的学员发放免费的电子证书,请各位学员一定记得在设置里填写“真实姓名”项,以保证证书信息准确。
每学期每门课程及格通过后均可获得对应学时的认证证书。
[1] 宁维卫. 开掘心智的金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2] 宁维卫. 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学[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 宁维卫. 灾难心理学———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 宁维卫, 等. 震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5] 陈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6] 陈华. 创新人格研究综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10.
[7] 陈华.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10.
[8] 陈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 (4).
[9] 陈丽. 透视大学校园洋节热背后的西方价值观渗透[J]. 天府新论. 2011 (3).
[10] 桑作银, 汪小容.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11]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2] 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3] 申继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4] 董洁. 基于循证心理实践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和干预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10.
[15] 雷鸣. PTSD 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一、 问:我没有任何心理学专业基础,这门课是否不适合我上?
答:《当代青年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类的通识课程,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开设,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由理论到运用层层推进,即使没有任何心理学专业基础,也完全不影响学习效果。
二、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这门课我是否还有必要上?
答:《当代青年心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与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差异较大。该课程融会贯通了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等等诸多专业课程的科学知识与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实践与运用。因此教学视角与学习效果都不同于心理学专业课程。在校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可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三、 这门课程应用性强么?
答:应用性极强。在基础理论与分支理论部分穿插了大量真实案例,均与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青年的人际交往》和《青年的爱情》两门微课程,更是强调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与理解,对个人生活指导颇多。
四、 我没有什么心理问题,上这门课是否多余?
答:《当代青年心理学》并不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唯一教学目的的课程。课程紧扣“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对深化自我认识、提升创造力、激发潜能等均有助益。此外,课程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才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