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系统的观点构建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金属切削、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及装备、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及精度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系统的观点构建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金属切削、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及装备、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及精度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机械制造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制造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构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体系,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课程的前身涵盖“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将这些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了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体系,主要涉及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零件的切削过程、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及装备、零件加工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及精度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五大知识模块。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现有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应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理论解决机械制造实际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体现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现状与进展。课程团队基于OBE理念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结合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机械制造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计算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编著出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授课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现代制造哲理,能用系统的观点把握住制造技术的基本问题。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最新发展。
课程目标2:在学习切削刀具基础知识和金属切削机理的基础上,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合理选择刀具及加工工艺参数,以保证机械加工精度和提高切削效率。
课程目标3:对机床的种类、基本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常见机械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能正确选用工艺方法及机床设备。
课程目标4:掌握零件几何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精度设计方法,具有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初步能力。
课程目标5: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能力。
成绩 要求
1. 本课程总评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考试合格者均可申请证书,证书的形式包括:免费证书(电子版)和认证证书(包含可查询验证的电子版和纸质版2个版本),学员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2. 本课程的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环节包括日常考查和期末考试等,日常考查包括单元测验、课程讨论和视频观看完成情况等内容,占总分的6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40%。
课程大纲
第一章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切削加工的概念;掌握零件表面成形方法及表面成形运动;熟练掌握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参考系、刀具的标注角度及工作角度的定义;了解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并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特点及基本要求;了解机械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1.1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1.2 零件表面成形方法及成形运动
1.3 机床的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1.4 刀具几何参数
1.5 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
课时目标:本章主要研究金属切削过程的实质及切削过程产生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三个切削变形区的变形特点、切削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了解各种切屑类型的特点及控制;掌握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及对切削加工过程的影响;掌握切削力的来源和分解、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切削力与切削功率的计算;了解切削热的来源与传出、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切削热的限制和利用;掌握刀具磨损的形式、磨损的原因、刀具磨损过程和磨钝标准;掌握刀具寿命的定义、影响刀具寿命的因素及刀具寿命的合理数值。
2.1金属切削过程
2.2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2.3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2.4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第三章 金属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切削加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掌握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及方法;掌握常用刀具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熟练掌握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及方法,了解切削液的作用、种类及选用;掌握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
3.1金属切削刀具的选择
3.2 切削用量的选择
3.3切削液的选用
3.4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第四章 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编号方法;掌握机床运动分析及机床运动调整计算的方法。
4.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与编号
4.2 机床运动分析及调整
第五章 典型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方法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车削加工的用途和运动;了解车床的分类及卧式车床的布局;车削加工的刀具;掌握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的分析方法;了解卧式车床的主要结构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了解铣削加工刀具、铣削加工机床、铣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了解钻、镗加工刀具、机床及其工艺特点和应用;掌握砂轮的特性及选择;了解磨削过程与磨削运动;了解磨削加工机床;了解光整加工和超精加工方法及原理。
5.1 车削加工与车床
5.2铣削加工
5.3钻削与镗削加工
5.4磨削加工
第六章 尺寸公差与配合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的组成规律、特点及基本内容;基本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及方法。
6.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6.2标准公差系列与基本偏差系列
6.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择
第七章 几何公差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几何公差的术语、种类及标注;掌握几何公差带及其特点;基本掌握几何公差的选用原则。
7.1几何公差概述
7.2几何公差带的特点
7.3几何公差的选用
第八章 表面粗糙度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标注;了解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的选择。
8.1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术语及评定参数
8.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及标注
第九章 典型零件的公差与配合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其选用;了解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的特点;掌握滚动轴承内、外圈与轴颈和外壳孔的配合特点及其选用;掌握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了解螺纹中径合格性判断原则;掌握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了解齿轮加工误差的来源;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的主要内容;了解齿轮精度的主要评定参数、齿侧间隙的概念;初步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的方法。
9.1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9.2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9.3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第十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内容及设计步骤;掌握零部件加工、装配的结构工艺性的概念;掌握定位基准及选择原则;了解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工序内容的方法。
10.1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概念
10.2定位基准及选择
10.3工艺路线及工序内容的确定
第十一章 工件的安装与夹具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件安装的概念;掌握工件的安装方式;重点掌握工件定位原理及方法;了解工件夹紧装置的组成和基本要求;了解典型机床夹具的结构特点。
第十二章 特种加工技术
课时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主要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1 特种加工技术原理
12.2主要特种加工方法
第十三章 先进制造技术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特种加工技术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先进制造技术概念及特点、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13.1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13.2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简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1、邱亚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卡尔帕克杰恩(SeropeKalpakjian),StevenR.Schmid,HamidonMusa著.制造工程与技术 机加工 英文版 原书第6版.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1.
3、王红军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学习指导与习题.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2.
4. 甘永立主编.几何量公差与检测.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