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农耕文明熠熠生辉,耕作学思想贯穿始终。欢迎进入《耕作学》课堂,《耕作学》课程将带我们走进美丽的农田,探索怎样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农耕文明熠熠生辉,耕作学思想贯穿始终。欢迎进入《耕作学》课堂,《耕作学》课程将带我们走进美丽的农田,探索怎样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都是我们祖先对耕作制度的早期认识。“耕作学”就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耕作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制度所研究的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所研究的土壤耕作、土地培肥、农田防护等等。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利用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资源,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并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作学于2021年3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首次上线,至今已连续开课四期。本课程于2007年获批“沈阳农业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获批“辽宁省精品课程”,2018年获批“沈阳农业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核心主干课程”,2022年获批“辽宁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沈阳农业大学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规划教材,也是全国农林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该教材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材内容适用、新颖,2021年获得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
在本课程中,课程组成员王晓光教授、于海秋教授、杨德光教授、赵新华教授、耿艳秋副教授、蒋春姬 副教授将从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方面,系统讲授耕地用养结合的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让我们一起学习耕作学,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最终实现农业系统的总体优化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程大纲
耕作制度引论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作物布局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以及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
2.1 作物布局概述
2.2.1 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2.2 温度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2.3 水分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2.4 土肥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2.5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2.3 作物布局设计
间混套作与复种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和复种的效益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我国主要间混套作和复种的类型。
3.1.1 间混套作的概念、特点和区别
3.1.2 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3 合理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3.1.4 间套作作物与品种选配原则
3.1.5 间套作中作物的田间结构
3.1.6 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3.2.1 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2 复种的效益原理
3.2.3 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
轮作与连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种轮作与连作的概念,轮作换茬及连作的作用,了解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及茬口顺序与安排,了解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和连作的应用。
4.1.1 作物茬口及其特性的形成
4.1.2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4.2.1 轮作的概念及轮作发展史
4.2.2 轮作的作用
4.2.3 轮作的合理应用
4.3.1 连作的概念及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4.3.2 连作障碍及其成因
4.3.3 连作的应用
土壤耕作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及土壤耕作的作用与措施,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5.1.1 土壤耕作的实质及依据
5.1.2 土壤宜耕性及耕作质量
5.2.1 初级耕作措施
5.2.2 次级耕作措施
5.3.1 土壤的平翻及垄作耕法
5.3.2 土壤的深松耕法
5.3.3 土壤的少耕及免耕法
5.4.1 土壤耕作制的任务及建立原则及程序
5.4.2 我国现行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种养结合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各种种养结合模式,了解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6.1 种养结合的技术原理
6.2.1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6.2.2 水田及旱田种养模式
6.2.3 庭院种养模式
6.3 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耕地保护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 耕地保护的内涵及目标
7.2 耕地水蚀防控
7.3 耕地风蚀防控
7.4 农田杂草防除
7.5 土壤盐碱的治理
7.6 污染土壤改良利用
耕地培肥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农田保护与培肥的技术与措施,掌握节水抗旱技术,了解我国现行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1 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
8.2.1 耕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8.2.2 不同种植制度下耕地物质平衡
8.2.3 耕地培肥途径与措施
8.2.4 确定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8.2.5 制定培肥体系的原则
中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情况及成效,了解我国耕作制度区划的基本知识。
9.1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9.2.1 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
9.2.2 江南、华南、北部低中高原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
9.2.3 西北、四川、西南、青藏高原耕作制度和发展方向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