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新工科建设对工科非数学专业学生的代数基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以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的学术境界,重新演绎线性代数课程,有自身独到见解和讲解,将数学专业要求与新工科线性代数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进行了很好融合。旨在引导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从高观点和视角认识和掌握线性代数所研究内容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建立创新思维和面向未来的数理基础。在课程设计和建设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教学团队由天津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笑涛教授领衔,主讲教师由获得天津市或天津大学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担纲,具有很好的科研背景和教学基础。
2、知识讲解中蕴含了数学文化素养和线性代数应用思想的渗透,对线性方程组、行列式、逆矩阵,线性变换,特征值等重要问题增加了应用方面的特别介绍,使学生可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到线性代数与其他一些学科的交叉以及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强大应用背景。
3、充分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在严格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更关注讲解方式的通俗易懂性以及趣味性,力求有效地降低学习中的枯燥感和抽象性。
4、充分结合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以及多年来在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中的好经验,高观点,低起点,在一般数域上探讨问题,在实数域上强化训练,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更高层次的代数知识搭好桥梁,也为当前需要提供助力。在知识结构编排和引入顺序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开篇先引入n元向量、矩阵及其初等变换和线性方程组,使学生首先掌握贯穿线性代数学习过程的最重要的工具,建立起应用它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准备,在后续的学习中事半功倍。后续逐步展开的课程内容中,既包含线性代数的一些传统经典理论教学内容的梳理,更对矩阵运算技巧、矩阵方程,逆矩阵、方程组等重要内容做了专题强化,使学习者理论水平和计算技巧两方面都得到收获。
5、线性代数是理工科非数学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平时正常的线下课程,天津大学是56学时,许多工科院校是48学时,教学要求不尽相同。本课程的内容编排顺序和设置适合从32-56 诸多学时要求的学习,适应性比较广,48学时可以不学第6.5节以及一些应用案例讲解,32学时可以不学习第五章和第6.5节以及一些应用案例讲解,不影响课程的体系和完整性。无论是线性代数课程的初学者,还是考研备考,或者只想部分知识点强化学习,相信都会在课程中选择到合适的内容。
目前课程内容共分为八章,分为基础课程和升阶课程。第一章到第七章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第一章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第二章 行列式;第三章:矩阵;第四章 n元向量空间;第五章 线性空间;第六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第七章 二次型,这些内容按计划学习进度分12周发布。第八章仅作为课程拓展内容,不设置测试内容,不计入课程成绩。 作为新工科建设代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推出了第八章专题内容,由孙笑涛教授主讲,阐述了线性代数学习的主要任务,从线性变换的表示方阵、不变子空间,讲到酉空间、欧氏空间中的正规变换的标准形,全程板书,不用ppt等辅助,高屋建瓴,按知识的内在关系脉络,将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循序阐述。 力求帮助学有余力的同学提高课业的深度和广度,打通从工科线性代数到数学专业线性代数的关键通道。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将理论、应用和计算完美地融合起来,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以及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增加,线性代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更是对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倾力打造的课程能让这门传统老课焕发新的强大影响力,助力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
课程目标1:传授线性代数的基础和核心知识,为后继课程做准备;
课程目标2:引导学生学习和建立一些代数思想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从应用中感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5: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面向未来的数理基础和创新能力.
需完成课程的全部学习任务,包括观看讲课视频,完成单元测验题,参加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成:章节测试占55%,期末考试占40%,讨论5%,按百分制计分,60分至75分为合格,76分至100分为优秀。
第1周 矩阵及其初等变换;线性方程组
1.1 数域及n元向量
1.2.1 矩阵的定义及特殊矩阵
1.2.2 矩阵的初等变换
1.3.1 矩阵消元法
1.3.2 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1)
1.3.3 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2)
第一章单元检测(矩阵及其初等变换;线性方程组)
第2周 行列式
2.1排列与逆序数
2.2行列式的定义
2.3.1行列式的性质(一)
2.3.2行列式的性质(二)
2.4行列式的展开
2.5.1行列式的计算(一)
2.5.2行列式的计算(二)
第3周 克拉默法则;矩阵的运算
2.6 克拉默法则
3.1.1 矩阵的运算(一)(1)
3.1.2 矩阵的运算(一)(2)
3.1.3 矩阵的运算(二)(1)
3.1.4 矩阵的运算(二)(2)
3.1.5 矩阵的运算(三)(1)
3.1.6 矩阵的运算(三)(2)
3.1.7 矩阵的运算(三)(3)
第二章单元检测 (行列式)
第4周 初等矩阵;可逆矩阵及矩阵方程
3.2 初等矩阵
3.3.1 可逆矩阵的定义及判定条件(1)
3.3.2 可逆矩阵的定义及判定条件(2)
3.3.3 逆矩阵的运算性质及计算(1)
3.3.4 逆矩阵的运算性质及计算(2)
3.3.5 逆矩阵的应用及简单矩阵方程(1)
3.3.6 逆矩阵的应用及简单矩阵方程(2)
第6周 n元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秩;n元向量空间
4.1.1 n元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
4.1.2 n元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2)
4.2.1 向量组的秩(1)
4.2.2 向量组的秩(2)
4.3 n元向量空间
第5周 分块矩阵;分块乘法技巧的应用;矩阵的秩;矩阵的相抵
3.4.1 分块矩阵(1)
3.4.2 分块矩阵(2)
3.4.3 分块乘法技巧的应用(1)
3.4.4 分块乘法技巧的应用(2)
3.5.1 矩阵的秩(1)
3.5.2 矩阵的秩(2)
3.5.3 矩阵的相抵(1)
3.5.4 矩阵的相抵(2)
线下教学资料
第三章单元检测 (矩阵)
第7周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欧氏空间 ;正交矩阵
4.4.1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1)
4.4.2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2)
4.5.1 欧氏空间 R^n(1)
4.5.2 欧氏空间 R^n(2)
4.6 正交矩阵
第四章单元检测(n元向量空间)
第8周 线性空间
5.1 线性空间的定义和性质
5.2 基、维数与坐标
5.3 基变换与坐标变换
第五章单元检测(线性空间)
第9周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计算和性质;方阵的相似
6.3.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1)
6.3.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2)
6.4 方阵相似的概念和性质
6.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
6.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
第10周 矩阵的相似对角化、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6.5.1 方阵的相似对角化(1)
6.5.2 方阵的相似对角化 (2)
6.6.1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1)
6.6.2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2)
第六章单元检测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
第11周 线性变换的概念和性质;线性变换的矩阵;二次型
6.7 线性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6.8.1 线性变换的矩阵(1)
6.8.2 线性变换的矩阵(2)
7.1.1 二次型及其标准形 (1)
7.1.2 二次型及其标准形 (2)
第12周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惯性定理、正定性
7.2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7.3 规范形与惯性定理
7.4 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
第七章单元检测(二次型)
中学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