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介绍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SQL语言、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知识与技术方法。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建立学生数据库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访问等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数据库的核心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面向软件工程理念,采用工程应用型学习方法,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分析”的问题驱动方式,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在内容描述上,本课程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阐述概念和理论,避免堆砌大量学生不常用的专业词汇,使得整个课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具备数据库系统建模设计、数据库操作访问、数据库系统产品工具使用、数据库系统管理等专业能力。
1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论
1.0 章节简介
1.1 数据库基本概念
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3 数据模型
1.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5 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组成和模式结构
1.6 常用DBMS产品简介
第一章单元测试
2第二章 关系模型和关系代数
2.0 章节简介
2.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2 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
2.3 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
2.4 关系模型的数据约束
2.5 关系代数-上
2.5 关系代数-中
2.5 关系代数-下
第二章单元测试
3第三章 SQL语言
3.0 章节简介
3.1 SQL语言概述
3.2 数据定义语言-上
3.2 数据定义语言-下
3.3 数据定义中的完整性约束-上
3.3 数据定义中的完整性约束-下
3.4 数据查询语句1-查询语句基本结构
3.4 数据查询语句2-条件查询和结果排序
3.4 数据查询语句3-统计查询
3.4 数据查询语句4-连接查询
3.4 数据查询语句5-嵌套查询
3.4 数据查询语句6-查询中的集合
3.5 数据更新语句
3.6 视图
3.7 索引
第三章单元测试
4第四章 事务与并发控制
4.0 章节介绍
4.1 事务的定义和特性
4.2 事务并发执行的问题
4.3 可串行化调度
4.4 冲突/视图可串行化.上
4.4 冲突/视图可串行化.下
4.5 可串行化判定
4.6 封锁
4.7 两段锁协议
4.8 活锁与死锁
第四章单元测试
5第五章 故障恢复
5.0 章节介绍
5.1 数据库恢复概述
5.2 日志
5.3 事务的撤销与重做.上
5.3 事务的撤销与重做.中
5.3 事务的撤销与重做.下
5.4 检查点
5.5 恢复处理
第五章单元测试
6第六章 数据库安全
6.0 章节介绍
6.1 数据库安全概述
6.2 自主访问控制
6.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6.4 强制访问控制
6.5 审计和其他安全机制
第六章单元测试
7第七章 数据库设计过程和方法
7.0 章节介绍
7.1 数据库应用设计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概念设计
7.4 逻辑设计及优化
7.5 物理设计
7.6 实施和运行维护
第七章单元测试
8第八章 实体联系E-R模型
8.0 章节介绍
8.1 E-R模型概述
8.2 E-R模型的拓展特性
8.3 E-R模型的设计
8.4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规则
第八章单元测试
9第九章 规范化
9.0 章节介绍
9.1 模式设计问题
9.2 函数依赖
9.3 Amstrong公理
9.4 模式分解
9.5 关系范式
9.6 规范化原则及过程
第九章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