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第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7日 ~ 2024年12月30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854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2629)
spContent=病理学课程由一般病理学(总论)和系统病理学(各论)两大部分,共54个主要知识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并配有对应的练习题,供基础、临床、影像、预防、护理、口腔等医学类专业学习使用。
病理学课程由一般病理学(总论)和系统病理学(各论)两大部分,共54个主要知识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并配有对应的练习题,供基础、临床、影像、预防、护理、口腔等医学类专业学习使用。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病理学(pathology) 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病理学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是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以系统为单位,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例如肝炎、肾炎、肺炎、肠炎等。由于各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构成了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

病理学在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并指导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涉及病理学内容。因此学好病理学有利于后续临床专业内容的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等。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了解疾病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课时目标:1. 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病理学的研究内容;2. 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细胞和组织可逆性损伤(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和形态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 2. 熟悉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理变化;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各种病变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等。
1.1 绪论
1.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3 细胞可逆性损伤
1.4 细胞死亡
损伤的修复
课时目标:1. 掌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再生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影响再生的因素;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作用; 2. 熟悉创伤愈合的概念和类型及影响因素; 3.了解干细胞在再生中的作用。
2.1 再生
2.2 纤维性修复
2.3 创伤的愈合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课时目标:1. 掌握充血、淤血的基本概念及病变特点,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栓塞的概念及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熟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形成过程,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1 充血和淤血
3.2 血栓形成
3.3 栓塞
3.4 梗死
炎症
课时目标:1. 掌握炎症的概念、分类、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变化,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急性炎症病理类型、病变特征与结局,非特异性慢性炎的病理变化,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类型及病变特点; 2. 熟悉白细胞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炎症介质的类型;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机制; 3. 了解炎症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4.1 炎症的概述及基本病理变化
4.2 急性炎症
4.3 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
4.4 慢性炎症及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肿瘤
课时目标: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与非肿瘤性增殖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特点;肿瘤的分化及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转移途径;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及交界性肿瘤的特点;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2. 熟悉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的原则;3. 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
5.1 肿瘤的概论和大体形态
5.2 肿瘤的命名、分级与分期
5.3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5.4 癌前病变及原位癌
5.5 常见肿瘤的举例
5.6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血管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特点及后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及结局;高血压的基本病理改变、各脏器的病变特点及后果;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其发展过程;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的病理变化和结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基础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2. 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及结局3. 了解高血压、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心肌病及心肌炎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6.1 动脉粥样硬化
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6.3 高血压病
6.4 风湿病
6.5 感染性心内膜炎
6.6 心瓣膜病
6.7 心肌病
呼吸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联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硅沉着病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病理变化;各型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扩散途径;
7.1 大叶性肺炎
7.2 小叶性肺炎
7.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4 肺尘埃沉着病
7.5 肺癌
消化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及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化的基本病变、不同病因引起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等的病理变化;2. 熟悉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因;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及转移途径; 3. 了解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8.1 慢性胃炎
8.2 消化性溃疡
8.3 肝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8.4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
8.5 肝硬化
8.6 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8.7 食管癌
8.8 胃癌
泌尿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基本概念主要病理变化和分型,各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熟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了解泌尿系统疾病常见肿瘤的基本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9.1 肾小球肾炎1
9.2 肾小球肾炎2
9.3 肾小管疾病及肿瘤
生殖系统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和结局;掌握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病变特点; 2. 熟悉卵巢疾病,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病变特点。
10.1 子宫颈疾病
10.2 滋养层细胞疾病
10.3 卵巢疾病
10.4 乳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甲状腺肿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 2. 熟悉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甲状腺肿瘤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11.1 甲状腺疾病
感染性疾病
课时目标:1.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肺外器官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病变特点;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2. 熟悉性传播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及其病理特点;3. 了解结核、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2 结核病概述
1.3 肺结核
1.4 伤寒及细菌性痢疾
1.5 性传播疾病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参考资料

1. 卞修武,李一雷. 病理学. 第 10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 陈平圣,冯振卿,刘慧. 第 2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3. 翟启辉,周庚寅. 病理学. 第 1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江苏大学
5 位授课老师
鞠小丽

鞠小丽

副教授

任才芳

任才芳

讲师

沈蓉

沈蓉

中级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57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5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