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认证学习
世界科技文明史
第10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01日 ~ 2025年06月25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9周,共17周 已有 151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353)
spContent=“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科技文明史》是一门以时间为序、以世界为范围的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课程。它从人类多元文明的宏观视野出发,既历史性地追溯当代科技文明的起源,也系统展示它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揭示科学知识不同传统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以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世界科技文明的整体画卷。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科技文明史》是一门以时间为序、以世界为范围的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课程。它从人类多元文明的宏观视野出发,既历史性地追溯当代科技文明的起源,也系统展示它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揭示科学知识不同传统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以及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世界科技文明的整体画卷。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世界科技文明史》课程充分体现了通识课程的设立宗旨,秉承“新人文主义”纲领,以历史为线索,努力沟通科学与人文、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课程植根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教学优势,在整体规划、具体内容与实施层面都贯彻了“培养学生文理交融的广阔视野与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设计方面,通过精心建设的课程架构,将世界科技文明的演变脉络清晰呈现。设计上突出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理念,使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世界科技文明正是基于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知识交流、技术互鉴,共同浇铸、孕育而成的。

  在课程内容方面,纵贯人类古代文明与当代科技最前沿成就,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对科技发展的贡献的深入挖掘,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科技的历史,还能理解科技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具体实施层面,特别强调自由选课、自主学习,重视培育学生的理解,淡化考试考核,真正践履“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课程借助音视频资源、网络互动设计,通过具体历史案例的可视化讲解,增强学生对科技文明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构建模块化知识点结构体系,主体教学内容分为8个模块单元、53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内容相对独立、时间在15分钟左右。

  《世界科技文明史》课程作为国内首门同类慕课课程,已应用于国内多所高校,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所突破,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课程大纲
世界科技文明史
1.1 当代科技文明是叠加进步的成就
1.2 李约瑟难题
1.3 什么是科学、技术、文明与历史
1.4 学习《世界科技文明史》的四点价值
科学与技术
2.1 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的界定
2.2 “科学”一词的历史演变
2.3 “技术”一词的历史演变
2.4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工具的使用
3.1 人类的起源
3.2 石器时代
3.3 “火”的使用
3.4 语言的诞生
知识的起源
4.1 原始的生物学知识积累
4.2 早期天文、地理知识的形成
4.3 死亡与原始宗教的诞生
农业革命
5.1 新石器时代
5.2 园艺、定居与农业
5.3 畜牧业与动物的利用
新石器时代的技术
6.1 编织技术、制陶技术、冷锻冶金
6.2 建筑术与聚落
6.3 出现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6.4 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
新石器时代天文学
7.1 史前期的科学
7.2 巨石阵的建造
7.3 巨石阵的天文功能
文明的起源
8.1 城市革命
8.2 文明的兴起与集约化农业
8.3 水利工程与集权社会
8.4 早期行业分工与物质生产
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9.1 埃及的医学
9.2 埃及的农业、水利与船只
9.3 农耕文明的天文、历法与数学知识
9.4 手工业的繁荣与地中海上的资源贸易
金字塔
10.1 金字塔的建造
10.2 建造材料的制造
10.3 人力的组织与国家工程
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11.1 美索不达米亚的地理位置
11.2 苏美尔人的技术成就与天文学知识
11.3 古巴比伦人的兴衰
11.4 赫梯人与亚述人
11.5 新巴比伦的兴亡
古印度文明
12.1 哈拉帕遗存的发现
12.2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市文化
12.3 环境变化与吠陀文明的兴起
12.4 《吠陀》与古印度的宗教
美洲文明
13.1 玛雅的天文历
13.2 阿兹特克的水利与城市
13.3 印加帝国的冶金活动
希腊的自然哲学
14.1 自然的发现
14.2 数学在自然探究中的运用
14.3 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15.1 自然的发现
15.2 数学在自然探究中的运用
15.3 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
希腊的工程技术
16.1 帕特农神庙的建筑成就
16.2 帕特农神庙浮雕背后的思想文化
16.3 安提凯希拉装置
罗马的工程技术
17.1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7.2 罗马的机械制造
17.3 大引水渠
拜占庭与萨珊波斯
18.1 拜占庭帝国对希腊古典知识的保存与发展
18.2 萨珊波斯的科技成就
伊斯兰科学
19.1 智慧宫与希腊科学的伊斯兰化
19.2 阿拉伯数学知识
19.3 光学与视觉理论
大翻译运动
20.1 加洛林王朝的学术复兴
20.2 “大翻译”运动
20.3 神学物理学
大学的诞生
21.1 大学的兴起
21.2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模式
21.3 大学中的“精确科学”
中世纪欧洲的技术
22.1 重犁、马蹄铁、马镫与中世纪农业革命
22.2 火药、大炮、帆船的发明
22.3 机械钟的诞生
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23.1 活字机器印刷术的诞生
23.2 印刷术与公共化、标准化知识的积累与分类
23.3 印刷术作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的助燃剂
文艺复兴的艺术与科学
24.1 透视绘画:视觉经验的数学化
24.2 解剖学与人体解剖图
24.3 达•芬奇的机械发明
地理大发现
25.1 哥伦布之前的世界地理知识图景
25.2 远洋航行的技术准备
25.3 “大发现时代”与“哥伦布交换”
天文学革命
26.1 哥白尼式“拯救现象”
26.2 “天球破碎”与新的和谐
26.3 新天文学带来的物理问题
伽利略的实验
27.1 伽利略的望远镜
27.2 斜面实验与自由落体运动
27.3 自然的数学化
宗教与科学
28.1 神学物理学的遗产
28.2 重新阅读“自然之书”
28.3 科学活动的合法化与组织化
培根的实验科学
29.1 自然法术对自然必然性的逆转
29.2 新工具:征服与控制自然的方法
29.3 新大西岛:科学乌托邦
笛卡尔的方法论
30.1 谈谈方法:一切都从“我”做起
30.2 几何代数化
30.3 度量与秩序
牛顿综合
31.1 运动、时间与空间
31.2 运动三大定律的意义
31.3 万有引力定律
煤铁革命
32.1 近代早期的人口增长
32.2 从木炭炼铁到焦炭炼铁
32.3 煤铁结合推动工业革命
蒸汽机
33.1 蒸汽机的发明
33.2 蒸汽机与工业革命
33.3 蒸汽机与铁路运输
工业化大生产
34.1 工业时代的生成方式
34.2 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
34.3 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业
了解拉瓦锡和化学革命。
35.1 燃素理论
35.2 氧化还原理论的提出
35.3 原子论与分子论
科学的统一
36.1 化学的规律性
36.2 物理学的统一
36.3 经典世界观的形成
钢铁时代
37.1 贝塞麦转炉
37.2 西门子马丁平炉与托马斯炉
37.3 电炉炼钢
37.4 轧钢技术
内燃机与汽车时代
38.1 内燃机的发明
38.2 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38.3 汽车工业的发展
38.4 汽车时代
电磁学革命
39.1 法拉第的科学贡献
39.2 麦克斯韦方程
39.3 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学解释
电气时代
40.1 电报、电话的发明
40.2 电气照明
40.3 无线电通讯
工业实验室
41.1 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
41.2 李比希、巴斯德和拜耳实验室
42.3 科学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全球工业化
42.1 殖民主义工业的兴起
42.2 军事技术促成的战争工业化
42.3 俄罗斯和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42.4 工业化的成就与问题
进化论
43.1 “贝格尔号”上的达尔文
43.2 自然选择原理
43.3 社会达尔文主义
基因科学
44.1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44.2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与遗传规律的发现
44.3 DNA双螺旋结构
44.4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
原子结构的发现
45.1 放射性射线的发现
45.2 原子模型
45.3 探索亚原子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
46.1 量子论的提出
46.2 哥本哈根解释
46.3 三类基本粒子与统一场理论
相对论
47.1 狭义相对论
47.2 广义相对论
47.3 全新的宇宙模型
原子弹爆炸
48.1 链式反应
48.2 曼哈顿工程
48.3 科学家的责任
大科学时代
49.1 大科学工程
49.2 超级粒子对撞机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49.3 政府参与大科学项目的目标
新技术材料
50.1 传统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
50.2 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与纳米材料
50.3 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电子计算机
51.1 ENIAC的诞生
51.2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
51.3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
生态环境
52.1 《寂静的春天》与环境问题
52.2 技术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52.3 环保运动与措施
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
53.1 人类文明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53.2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53.3 科学探索是否会消亡?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 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 哈罗德•多恩.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第三版). 王鸣阳 陈多雨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0.

2.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3. 刘兵, 鲍鸥, 游战洪, 杨舰. 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北京科技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潜伟

潜伟

教授

晋世翔

晋世翔

副教授

推荐课程

沟通心理学

裴秋宇

157801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

车万翔

129355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快速入门与提高

吕春利

92368人参加

金融学(二)

李健

195892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