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课程是响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开设的新工科、新文科和新设计本科生大类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主干基础课,是21世纪最具前沿和重要性的计算机科学与设计交叉学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智能创新方法、设计规则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哲学到技术、艺术与科学全方面涵盖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学科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AlphaGo完胜李世石围棋冠军挥泪赛场、机器人小度秒杀最强大脑水哥、无人驾驶汽车新司机空中开挂轻松上路、智能医疗DNA修复治未病以求长生、区块链虚拟币AI空手套白狼、量化自我白日梦境敛聚海量社会资本、机器人索菲亚石头剪子布放狠话统治地球、才高八斗微软小冰既出诗集又开画展、AI算法肖像画佳士得拍卖同场碾压毕加索画作、智能教育使得人人都是爱因斯坦人人都是达芬奇、AI外骨骼系统修复残疾重塑奥运冠军英雄、DeepFake虚拟人秒变明星经典传奇角色、生物智能材料智能服装一衣一生伴随人类成长千机变、AI重现保罗沃克速度与激情、杀人智能无人机机器人一击毙命目标改写军事战争规则、AI还原5500万年前的宇宙黑洞极大开拓人类宇宙视野、50年前阿波罗登月视频栩栩如生、50年后美国再立阿波罗脑计划开展脑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蓝图、2020新冠疫情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全球特殊时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管理、非接触式经济在人工智能之下形成新型人类移动性和“地球村”全球公共空间公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聚变、人工智能引发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世界量子思维影响之下的创新设计范式的颠覆式改变,如此种种,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球如何将零和博弈转化为非零和博弈,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带来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迅速从概念走向应用,各种应用不断涌现,进入发展爆发期,在生产工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产生颠覆式的创新。人工智能,从模仿走向了超越,从映射定位识别走向了动作模式打印,从拷贝粘贴走向了交互转化,从强迫学习走向了自主学习,从离身隐喻到具身语言,都是一种全息交感关系的精准匹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创新设计”的时代到来,进而演进到“融智能+活数据+万联网+创新设计”。世界风云变幻,变革与机遇同在。如何以全球公民的维度视野,预见生命3.0、生命X.0版本的未来世界,再观生命形态、生存样态、生产方式与生活美学,是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艺术设计文化的产学研各界都关心的世界性课题。《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思考并探索在生命形态的演进过程中,从生命1.0版本Life1.0到生命2.0版本Life2.0,再到生命3.0版本Life3.0,再到生命X.0版本LifeLifeX.0的创新设计发展图景,囊括“智能生命形态”,“智造生产方式”,“智美生活文化”,“智慧生存文明”四大版图。

20177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充分显示人工智能的战略重要性!不懂人工智能的人,即为新一代的文盲,即将被社会潮流所冷落;不懂将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各个领域相结合的人,即将被时代所淘汰!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人才需求缺口每年以百万级扩大,科技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双重需求下,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人才,在奇点来临之际,敢为天下先,用创新设计之桥跨越达尔文之海,制定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方向,解放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巨大生产力,《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课程,即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需,顺势而为,将人工智能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为社会大众创造福祉!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是响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开设的新工科、新文科和新设计本科生大类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主干基础课,是新工科、新文科和新设计类后续课程以及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方法、设计规则以及采用人工智能进行元设计,并进行综合创新及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智能设计技能和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创新的想象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重点放在“元设计”上。人工智能(主要是视觉计算的CNNRNNGANCAN等算法)的算法应用及其在设计方法的创新是本课程的基础。培养智能设计思维能力、元设计能力,培养智能产品设计和视觉计算思维设计能力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保持前沿科技带给创新设计方法的高阶性,还需要形成AI算法技术带给创新设计的系统性影响和逻辑性建构,又要注意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结合;既要注意多种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对创新设计流程的影响,了解并掌握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场景,以及本质原理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又要注意分析创新设计本质,应用人工智能进行跨平台与跨媒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结合。既培养学生的人类智能创新设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的设计造型能力。

第一代文盲是不识字的人

第二代文盲是不会找信息的人

第三代文盲是不懂人工智能的人

非智能信息等着你去找,智能信息主动找到你

非智能创新深陷零和博弈,智能创新探索动态非零和博弈

非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是面对过去的死的设计,人工智能创新设计是面向未来的活的设计

本课程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是什么?人工智能能够做哪些创新设计?

第二部分掌握人工智能如何做创新设计?创新设计的算法有哪些?

第三部分洞察人工智能为何需要创新设计?人工智能和创新设计结合的方法论是什么?

课程分为四大章节:

第一章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应用 19节课】6课时

第二章 人工智能基础 6节课】3课时

第三章 AI智能设计规则 9节课】3课时

第四章 AI智能设计创新思维方法 10节课】4课时

 课程分为四大章节,44节课,分别讲述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规则,以及人工智能的智能设计方法。

第一章,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应用,19节课,讲述在大数据+万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的视野之下,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在艺术、绘画、文化遗产、服装、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车、无人机、机器人、家庭服务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空间、智能安防救灾、虚拟现实、游戏人工智能、AI++全面赋能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创新应用,特征规律以及技术倒逼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的改变。慕课讨论区重要探讨人工智能大势所趋之下的应用意义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人工智能基础,6节课,讲述人工智能的发生缘起、思想哲学流派以及技术算法基础。重点围绕与创新设计中的视觉思维、视觉设计和无人驾驶车智能产品设计紧密相关的算法,进行导论概述,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生成对抗网络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创意对抗网络CAN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偏序关系剪枝东风骨干网络(Partial Order Pruning DF)等。慕课讨论区和习题部分,重点阐述主流算法的应用范围及与创新设计的结合应用。

第三章,AI智能设计规则,9节课,讲述人工智能作为技术驱动,带给创新设计的新的设计思维与规则。此部分从人工智能面临的十大技术问题入手,讲述技术改变生产工具和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之下,人工智能创新设计面临的十大问题,进而引申出对人工智能设计伦理的思考,从设计基础层面,结合人工智能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关键目的技术,分析智能设计的刚需硬核设计基础。同时在智能创新设计的思维层面,重点讲述人工智能审美意识的本质及意义。在算法技术方面,回到创新设计的本质对象,从信息维度的升维降维方面,讲述人工智能创新设计规则。慕课讨论区重点探讨人工智能AI智能设计的伦理问题,设计规则问题,设计的可为与不可为,设计的意义与价值,设计在技术驱动以外的文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社会驱动力等非技术因素,以及非技术驱动力对技术驱动力的引导作用。

第四章,AI智能设计创新思维方法,10节课,讲述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人工智能可持续设计规则,人工智能在“设计的设计”本质层面的AI元设计方法,从思维和哲理层面思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以及在策略层、框架层、表现层不同的层面的AI元设计的创新模式及流程步骤,同时深入探讨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思维模式,即有别于牛顿思维和信息思维的量子思维,将量子物理和量子计算,从技术的驱动角度,引入人文艺术设计的文化美学角度及创造未来的角度,探讨量子创新思维对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的引领指导下,创新设计的本质规律。慕课讨论区重点探讨面向未来已来以及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艺术设计文化交叉协同的创新范式。

显示全部
授课目标

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创新思维、智能创新设计方法、智能设计原则及设计步骤,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于创新设计的发展前景。掌握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并结合CNNGANCAN等人工智能算法,规划构想人工智能的创新设计各种应用,了解创新设计中的视觉、听觉、多种感知多模态的人工智能技术,掌握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设计方法及设计实践应用,包括应用图形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创新设计无人驾驶车及机器人等智能体的智能设计,智能产品的设计,智能环境的创新设计智能设计的方法等。为学生对创新设计和人工智能的本质理解提供设计基础。


课程大纲
证书要求

本课程评分标准:

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课程成绩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视频学习后的单元课后作业占80%,讨论区占20%

本课程总分达到60-79分为合格,80-100分为优秀,60分及以上同学可以申请证书,证书需付费。

 

特别提示:为了对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过程更加严谨负责,保证平台证书权威性,中国大学MOOC将不再发放免费证书,原有认证证书的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证书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向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站进行申请,认证证书的收费标准为100/份。


参考资料

(1) 杰瑞·卡普兰,《人工智能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

(2) []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情感机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

(3) Stuart J. Russell / Peter Norvig,《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3)(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4) Bill Moggridge. Designing Interactions. The MIT Press, 2007.

(5) Nick Bostrom. 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Reprint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 edition, 2016.

(6) Tony Hey, Stewart Tansley, Kristin Tolle. The Fourth Paradigm: Data-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Microsoft Research; 1 edition, 2009.

(7) M Raskino, G Waller. Digital to the Core[M]. Bibliomotion  Press, 2015.

(8) Marvin Minsky. 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 Simon & Schuster; Reprint edition, 2007.

(9) Max Tegmark. Life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len Lane, 2017.

(10) 覃京燕. 量子思维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万联网语境下的交互设计影响研究,装饰,总第306期,2018年第10期,pp34-39.

(11) 覃京燕. 信息维度与交互设计原理,包装工程,第39卷第16期,2018pp57-68.

(12) 覃京燕. 大数据时代的大交互设计,包装工程,第36卷第8期,2015420日,pp.1-5.

(13) 覃京燕.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20):27-31.

(14) Kristin Fontichiaro. Design Thinking[M], Cherry Lake Publishing, 2015.

(15) David Joseph Bohm. Quantum Theory[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9 reprint, New York: Dover, 1951.

(16) David Bohm, Thought as a System[M], edited by Lee Nichol, Routledge, 1992.

(17) David Bohm,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M], Routledge, 1980.

(18) Zohar, Danah. The Quantum Self: Human Nature and Consciousness Defined by the New Physics[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1990.

(19) Mark Buchanan. Quantum minds: Why we think like quarks[EB/OL]. (2011-09-05) [2016-04-15].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128285-900-quantum-minds-why-we-think-like-quarks/.

(20) Ezio Manzini. Design, When Everybody De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M], MIT Press, 2015.

(21)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Kenneth Cukier.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M], John Murray, 2013.

(22) Jerome Kagan. The Three Cultures: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2009.

(23) Nathan Shedroff. Design Is the Problem: The Future of Design Must be Sustainable[M], Rosenfeld Media,1st edition.2009.

(24) Mark DeKay. Integral Sustainable Design-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s[J], Routledge.2011.

(25) 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Reprint edition,2016.

(26) Stephen Lucci, Danny Kope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21st Century[M], Mercury Learning & Information, 2015.

(27) Minter Dial. Heartificial Empathy, Putting Heart into Busines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Dial Publisher: Digital Proof Publication, 2018.

(28) Ray Kurzweil.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M], Penguin Books, 2006.

(29) Gary Marcus, Ernest Davis. Rebooting AI: Buil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an Trust[M], Pantheon, 2019.

(30) Martin Ford, Mike Chamberlain, Gildan Media. Architects of Intelligence: The Truth About AI from the People Building it[M], Packt Publishing.2018.

(29) Gary Marcus, Ernest Davis. Rebooting AI: Buil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Can Trust[M], Pantheon, 2019.

(30) Martin Ford, Mike Chamberlain, Gildan Media. Architects of Intelligence: The Truth About AI from the People Building it[M], Packt Publishing.2018.

(31) Judea Pearl, Dana Mackenzie. 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M], Brilliance Audio, 2018.

(32) Marvin Minsky. The Society of Mind[M], Simon & Schuster; First Edition.1988.

(33) QIN Jing-ya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40(4):59-71.


显示全部
常见问题

Q :  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编程和算法基础能否选本课程?

A :  欢迎选择本课程,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哪些功能,以及如何应用在创新设计中,不强求一定要会算法和编程技术。

Q :  是否需要前期先选修一些课程作为预备知识?

A :  不需要特别准备的预备知识和先修课程。本课程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课程,了解智能设计思维,具备创新想法,能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方案表达,能够运用知觉元素创意想法,如果能够技术算法上实现功能,则更佳,如果不能实现功能,只要能够表达清楚创新的逻辑思维即可。

Q :  如何评判本课程的成绩?

A :  45次课完整学习,参与问题讨论,如能在创新设计方案中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洞察力、设计表达精准、技术可实现度高、讨论具有思辨能力、深入独到地解决问题,都能够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