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是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选修课程,每学期均开设,全校各年级各专业本科生皆可选修,每周2学时,总36学时。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已连续讲授十年,听课人数累计达两千余人。本课程被评选为“大学素质教育国家级精品通选课”,本课程的指定教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负责人李建中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一等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目录
第一周 导论:“中国文化”概说
1.1 何为“文化”
1.2 何为“中国文化”
第二周 哲学文化(上)
2.1 儒与孔子
2.2 儒学三期
2.3 儒教三义
第三周 哲学文化(中)
3.1 道不可道
3.2 心灵之道
3.3 玄学与道教
第四周 哲学文化(下)
4.1 佛法与佛史
4.2 禅宗奥义
4.3 三教合流
第五周 政治文化
5.1 礼与礼制
5.2 宗法与国家
5.3 法自君出
5.4 品级官制
5.5 选官与科举
第六周 学术文化
6.1 子学六家
6.2 经学之争
6.3 玄言清谈
6.4 理学要义
6.5 朴学方法
第七周 审美文化
7.1 书画之美
7.2 诗文之功
7.3 小说之形
7.4 音乐之教
第八周 民俗文化
8.1 姓名称谓
8.2 岁时节庆
8.3 宗法家庭
8.4 礼仪风俗
第九周 科技文化
9.1 天文历法
9.2 传统医学
9.3 农林数理
9.4 发明创造
第十周 器物文化
10.1 衣冠服饰
10.2 饮食烹饪
10.3 宫室园林
10.4 舟车什物
第十一周 结语: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11.1 中西古今之争
11.2 文化关键词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类型、理论要义及精神品质,既追溯源流又辨析义理,真实而深刻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本课程用当代眼光分析中国文化的复杂构成,探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并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为学生在大学时代的人格塑造提供精神营养和思想资源。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类型、经典文本与核心精神,了解中国文化在哲学、政治、学术、审美、风俗、科技、器物等各个层面的成就及要义,发掘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周 导论:“中国文化”概说:何为“文化”;何为“中国文化” | 2 |
第二周 哲学文化(上):儒与孔子;儒学三期;儒教三义 | 3 |
第三周 哲学文化(中):道不可道;心灵之道;玄学与道教 | 3 |
第四周 哲学文化(下):佛法与佛史;禅宗奥义;三教合流 | 3 |
第五周 政治文化:礼与礼制;宗法与国家;法自君出;品爵官制;选官与科举 | 5 |
第六周 学术文化:子学六家;经学之争;玄言清谈;理学要义;朴学方法 | 5 |
第七周 审美文化:书画之美;诗文之功;小说之形;音乐之教 | 4 |
第八周 民俗文化:姓氏称谓;岁时节庆;宗法家庭;礼仪风俗 | 4 |
第九周 科技文化:天文历法;传统医学;农林数理;发明创造 | 4 |
第十周 器物文化:衣冠服饰;饮食烹饪;宫室园林;舟车什物 | 4 |
第十一周 结语:中西古今之争;文化关键词 | 2 |
结课考试 |
|
|
|
具备关于中国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基本知识。
相关的前导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等。
考核方式
(1)结课考试(60%):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内容包括“知识点测验”与“学生自拟考卷”等
(2)平时考核(40%):包括单元测验(10%)、单元作业(10%)、课程讨论(包括课堂学术辩论、师生学术对话、各种文类的诗性书写实践等形式,20%)
证书要求:
(1)优秀证书成绩要求80≤得分
(2)合格证书成绩要求60≤得分<80分
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
https://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86V009
指定教材: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参 考 书: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建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共六种),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