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遴选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进入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文化自信与公民人格,进行了直接的价值观教育。本课程直观生动,富于感染力。涉及的学科面广,知识点密集。16个专题大体上以时间为序,涵盖了儒家思想、老子哲学、茶文化、汉字文化、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石窟艺术、戏剧、科举、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到了古代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讲授中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科学性,又恰当引入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华夏文明悠久的传承与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今天,坚定地、自信地走向明天,利于学生陶冶爱国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本讲座的教材《中国文化十六讲》于2019年1月已经由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当年秋天就修订再版。主讲教授刘德润多年来潜心研究《论语》《道德经》,近年来先后出版了《中日文对照 论语》(商务印书馆 2014年 )、《中日大家读老子》(中国工商出版社),《汉日对照 道德经》(中国外文局 新星出版社 2018年)等著作不但参考了我国历代的代表性的论语注释版本,还吸收了日本从江户时代起,直到今天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著名专家最新研究著作的注释,资料截止到2017年。
通过对人文经典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品位,增进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健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精神的魅力、人文的风采,把治学与做人统一起来,使智能与灵魂的成长皆得裨益。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培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以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滋养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其拥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应对各种杂音带来的挑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鉴赏书法、艺术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有基本的中国语言文化、文学常识。
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
余秋雨《中国文脉》,长江文艺出版社
木心《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英,金舒年《中国语言文化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秋雨《中国戏剧史》,长江文艺出版社
刘玉才等《中国古典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国华等《图说中国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声明:
1.本课程全部图片、视频均用于教学活动,如有版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邮件至809533669@qq.com进行沟通。
2.参与本课程的学习者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不使用暴力文字,负责任地发表观点;严禁恶意灌水刷屏,发表与本课程无关的内容。
3.不在平台内发布非法、违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