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和美好生活》这门课“有内涵”:含有服装设计、器物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插花艺术、品茶艺术等;这门课“有颜值”:精选古今中西载入设计史或者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使我们拥有真正的高品位审美;这门课“很系统”: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梳理出清晰的框架,使我们拥有独立的思考和清晰的价值观;这门课“很实用”:解析设计作品背后的生活哲学,使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这门课又“很时尚”:用时尚的思路把最深刻的哲学观点呈现出来,说人话,保证你爱听,也许还会叫上朋友一起听。
《设计学和美好生活》课程涉及了艺术、技术、文化和哲学。
授课目标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梳理自古至今、东西方经过时间的洗礼留在设计历史上的诸多经典设计。
第二,分析这些经典设计作品的功能、形态、技术和审美。
第三,探究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因为任何一件经典的设计作品都代表着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所崇尚的生活哲学,都体现了他们所秉承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探究明确指出只有符合“真善美”的设计才会流传的更广、更久。
第四,带着对设计的功能、形态、技术、审美及生活哲学的深层次理解,学生们将理论融入实践,设计出功能与审美兼备,形态与技术皆优,且能够引领真善美的生活方式的设计作品。
第五,由于设计师的普遍认知有所提升,更多优质的设计作品流向社会大众,提升了大众的生活品味,大众对设计作品审美与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促使设计走向精良和高雅、人们的生活走向真善美。
无需准备知识,带着一颗“平常心”与我一起鉴赏、思考、实践。
一节一节课程认真听,一次一次实践认真做。
梁梅,《设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坂井直树,《设计的深读》,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吴焕加,《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无印良品,《家的要素:如何打造一个舒适的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孙可,《中国插花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2008。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丹纳,《艺术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
龚耘,《中西哲学的智慧》,新北:华威国际出版社,2015。
罗威尔,《知中 幸会 苏东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苏静,《知日 日本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Q: 老师,上课前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A : 课程每周发布一讲学习内容,大家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课程。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观看视频时记下重点,不但能帮助理解也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升哦。
Q:老师,我没有艺术设计或哲学的功底,可以选这门课吗?
A:这是一门零基础提升的课程,内容的设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相对于功底而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学习恭敬认真的心。
Q:老师,我选这门课需要完成作业吗?
A:需要的,课程有简约精炼的单元测试及期末测试。及时回顾课程是对您思考和感悟的梳理,更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用在生活中,使你的生命发生本质的变化。另外,课程的最后得分是系统根据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的完成情况计算的,请大家用心完成。课程满分100分。其中单元测试占80分,期末测试占20分。
Q:老师,什么是《设计学和美好生活》课后俱乐部?
A:每节课我们都会在讨论区发出问题,如果大家有什么不理解或者想要与老师探讨的问题都可以在讨论区沟通,同学们还可以把学习感受发布在课程评价中,您的评价可以促使老师不断完善课程,将课程做的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