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并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并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家可以学习到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药物如何进入体内(吸收)、在体内及靶部位的分布情况(分布)、及在体内如何进行生物转化(代谢),并如何从体内排除到体外的整个过程;
通过学习生物药剂学及深入探讨,对传统药物剂型的处方、工艺进一步优化设计,对纳米递药系统的更加合理化设计会有新的思维方式及更高层面的认识;
通过药物动力学的学习并对上述知识的全面深入了解,会对新药研发的可行性及现临床用药的更加合理应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授课目标
1)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2)学生掌握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过程,为新药前期的处方设计、工艺研究、微粒药物递送研究及现有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课程大纲
生物药剂学概述
课时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与生物药剂学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其发展过程;
1.1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2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3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口服药物吸收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药物和剂型因素;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特性;利用相关知识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制剂;
2.1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2.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3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2.4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通过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过程、特征及影响其吸收的因素;熟悉非口服给药吸收部位的结构和生理特征;了解非口服给药的一些研究方法;
3.1 注射给药
3.2 肺部给药
3.3 皮肤给药
3.4 鼻腔给药
3.5 口腔黏膜给药
3.6 直肠与阴道给药
3.7 眼部给药
药物分布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分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分布容积的意义、药物与单倍结合的影响因素及对药效的影响;熟悉药物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了解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等分布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概述
4.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4.3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和脑内分布
4.4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胎儿内分布与脂肪组织分布
4.5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剂型设计
药物的代谢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代谢相关的基本概念及代谢的主要类型;掌握代谢酶的分类及性质,了解相关研究方法;掌握影响代谢的因素;熟悉代谢与药物结构的关系;了解运用代谢知识进行制剂设计的基本思路;
5.1 概述
5.2 药物的 I 相代谢
5.3 药物的 II 相代谢
5.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5.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5.6 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排泄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经肾排泄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熟悉药物排泄的途径、药物的胆汁排泄及肝肠循环;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6.1 药物的肾排泄
6.2 药物的胆汁排泄
6.3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6.4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药物动力学概述
课时目标:掌握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掌握药物动力学相关的参数的求算及其含义;熟悉药物动力学的几种模型;
7.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7.2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3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单室模型
课时目标:掌握单室模型的概念、含义,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熟悉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后通过尿药浓度测定参数的方法;掌握负荷剂量的概念,熟悉其计算方法;了解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了解W—N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Ka的方法;
8.1 静脉注射给药
8.2 静脉滴注给药
8.3 血管外给药
多室模型
课时目标:掌握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相关参数含义及计算方法;了解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公式、相关参数含义等;掌握隔室模型的判断方法;了解二室模型的静脉滴注、三室模型等相关内容;
9.1 多室模型
9.2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9.3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9.4 隔室模型的判别
多剂量给药(重复给药)
课时目标:掌握多剂量函数、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达坪分数、蓄积系数、波动度等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熟悉重复给药相关的计算方法;了解间歇静脉滴注后时参数的计算方法;
10.1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0.2 单室模型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10.3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0.4 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波动
10.5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课时目标: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等;掌握线性药物动力学与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区别;熟悉米氏方程相关的参数的含义;了解非线性动力学的应用;
11.1 概述-非线性药动学的特点
11.2 概述-引起非线性药动学的原因
11.3 米氏非线性药动学方程
11.4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11.5 特殊过程引起的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统计矩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统计矩、零阶矩、一阶矩的定义、意义及相关计算;熟悉利用统计矩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了解利用矩量法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方法;
12.1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12.2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细胞生物学;药剂学;药理学;高等数学;医用统计学;物理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
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参考最新版本的教材。
参考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三版,张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案例版),第二版,印晓星,杨帆主编,科学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五版,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六版,尹莉芳,张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常见问题
1.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对于药物研发及药物递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可以在今后学习和研究中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2.动力学的公式比较多,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容易理解,一旦遇到实际数据分析的时候,不知道用哪个公式为好,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需要线下多做题,以便更加深刻理解。
3.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本课程,需要同学们多看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书籍及论文;
4.视频内容没有跟上最新的参考教材,我们会在课后相关内容、复习题等方面给予补充,并今早升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