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是通过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论述体内药物量经时变化规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1)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2)使学生掌握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过程,以及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药物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1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2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1.3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2.1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2.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3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2.4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3.1 注射给药
3.2 肺部给药
3.3 皮肤给药
3.4 鼻腔给药
3.5 口腔黏膜给药
3.6 直肠与阴道给药
3.7 眼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第四章 药物分布
4.1 概述
4.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4.3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和脑内分布
4.4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胎儿内分布与脂肪组织分布
4.5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剂型设计
第四章 药物分布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5.1 概述
5.2 药物的 I 相代谢
5.3 药物的 II 相代谢
5.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5.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5.6 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第六章 药物排泄
6.1 药物的肾排泄
6.2 药物的胆汁排泄
6.3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6.4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第六章 药物排泄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7.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7.2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3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8.1 静脉注射给药
8.2 静脉滴注给药
8.3 血管外给药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9.1 多室模型
9.2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9.3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动学参数的估算
9.4 隔室模型的判别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10.1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10.2 单室模型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10.3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0.4 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波动
10.5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1.1 概述-非线性药动学的特点
11.2 概述-引起非线性药动学的原因
11.3 米氏非线性药动学方程
11.4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11.5 特殊过程引起的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12.1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12.2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高等数学;医用统计学;物理化学;药剂学等
本课程的学习环节包含:观看讲课视频、完成课后作业、参与课程讨论、参加期末考试。
课程学习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
(1)单元测验:在每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后,需完成课后作业,占70%
(2)讨论:参与课程讨论占课程成绩的10%。
在课堂交流区内参与讨论,回帖数满3次,记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
(3)课程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参加课程的最后考试,成绩占20%。
总分达到60分的,成绩为合格;总分达到80分的,成绩为优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三版,张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案例版),第二版,印晓星,杨帆主编,科学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五版,刘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对于药物研发及药物递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动力学的公式比较多,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容易理解,一旦遇到实际数据分析的时候,经常不知道用哪个公式为好,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需要线下多做题,以便更加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