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依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必修课“华夏传播概论”打造而成的线上课程。华夏传播研究是传播学中国化研究四十年来的重要领域,也是厦门大学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中国传播学界有一席之地。本课程已建设有同名教材和众多教辅。课程内容上,一部分是借鉴西方传播学成熟的内部学科分类,即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核心框架,另一部分则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探讨传播学最新的一些研究方向,如身体传播、舆论传播、说服传播、公共传播、家庭传播、修辞传播、符号传播以及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等,如此就总体上建构起华夏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引导学生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引向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到中华文化传播中蕴藏着丰富的传播智慧,只不过,这些智慧是用中国话语,中国思想和中国理论的形式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整理,需要阐发,才能与西方的传播理论展开对话,也才能解释中国人是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与社会的,也才能理解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奥妙所在。
绪论,华夏传播研究的意涵与历史变迁
绪论(一):华夏传播学的定义
绪论(二):华夏传播研究 的基本现状
绪论(三):华夏传播学兴起的当代语境
绪论(四):华夏传播研究四十年回顾
绪论(五):华夏传播学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及其理论框架
绪论
第一讲,华夏内向传播的儒释道视角
第一讲 华夏内向传播研究
第二讲 慎独:儒家的一种内向传播观念
第三讲 道家的内向传播观念
第四讲 明心:佛教内向传播观念特质
第一讲测试
第二讲,华夏人际传播的语言、面子、关系面向
第三节 关系:华夏人际传播的鲜明特色
第四节 人情:华夏人际传播的行动指南
第一节 言必及道:华夏人际传播的语言规范智慧
第二节 面子:华夏人际传播的人情媒介
第二讲测试
第三讲,华夏组织传播的特点、过程、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华夏组织传播的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古代政府组织传播的基本进程
第三节 老子的组织传播思想举要
第四节 “大禹治水”的组织传播解释
第三讲测试
第四讲,华夏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样形态
第一节 从近代大众传播到华夏大众传播观念变迁
第二节 华夏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礼乐传播: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众传播形态
第四讲测试
第五讲,华夏跨文化传播的兴起背景与典型形态
第一节 华夏跨文化传播兴起的背景与思想原则
第二节 朝贡:华夏跨文化传播形态之一
第三节 和亲:一种影响深远的华夏跨文化传播形态
第五讲测试
第六讲,华夏身体传播的儒道观照
第一节 灵肉合一:华夏身体传播观的特质
第二节 儒家“修身明德”的身体传播观
第三节道家“有无相生”的身体传播观
第四节华夏身体传播观的现实关照
第六讲测试
第七讲 华夏家庭传播的和谐观念、关系旨趣与 时代意义
第一节 华夏家庭传播的和谐观念
第二节 华夏家庭传播的关系旨趣
第三节 家庭传播的华夏文化特征和时代价值
第七讲测试
第八讲,华夏说服传播的智慧表征
第一节 华夏说服传播的特色与功能
第二节 “心悦诚服”的华夏说服传播艺术
第三节 “察言观色”论:华夏说服传播理论的建构(上)
第四节 “察言观色”论:华夏说服传播理论的建构(下)
第八讲测试
第九讲,华夏公共传播的概念、历史与模式
第一节 华夏公共传播:价值与内涵之界定
第二节 华夏公共传播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华夏公共传播的基本特征与模式
第九讲测试
第十讲,华夏舆论传播的观念、历史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下的舆论
第二节 华夏舆论传播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华夏舆论传播的主要形态
第四节 “舆论监督”之渊源:华夏舆论传播的历史特征
第十讲测试
第十一讲,华夏传播的修辞传统
第一节 善言(上)
第二节 善言(下)
第三节 慎言
第四节 无言
第十一讲测试
第十二讲,华夏符号传播的意义之网
第一讲 符号学与华夏传播符号学的起源
第二讲 华夏传播符号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
第三讲 言意之辨——华夏传播的语言传播符号
第四讲 心领神会——华夏传播的非语言传播符号
第十二讲测试
第十三讲,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历史、现实与价值
第一节 孔子学院介绍
第二节 孔子学院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第三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汉语言文化传播
第四届 泰国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优势、问题与对策
第十三讲测试
参考: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教材:谢清果编著:《华夏传播学引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教辅:谢清果主编:《华夏传播学读本》,世界道联出版社,2014年。
谢清果编著: 《华夏传播学的想象力》,九州出版社,2018年。
谢清果编著:《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 》,九州出版社,2016年。
谢清果编著:《华夏文明与舆论学本土化研究 》,九州出版社,2017年。
谢清果等著:《光荣与梦想——传播学中国化研究四十年(1978-2018),九州出版社,2018